最近在儿科推拿门诊轮转学习,接触到许多小朋友,也给一些宝宝做过推拿,对孩子们有了一些观察,对推拿也有了一些想法和认识,今天对此做一个记录。
从对小朋友的观察来说,我发现一些人的性格很有特点,比如小彤,她是那种自来熟型的,一次,我刚到诊室门口,她就扑上来,抱着我,说姐姐开门,姐姐开门,真是猝不及防。这种活泼和热情,真的令人无法抗拒。其实我从没给她做过治疗,只是之前她来时我们见过而已。一进门,更是径直扑上她熟悉的床位,直接脱鞋上床找玩具玩,好像在自己家一样。给她做推拿时,她的话也从来没停过,东拉西扯,活脱脱一个小话唠。她的奶奶说,在家也这样,到哪都停不下来。
还有一个几个月大的小宝宝也是,被妈妈抱着来到诊室,虽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但是见到我,就眯眼咧嘴笑,还伸出双手作欢呼雀跃状,身体前倾地想要挣脱妈妈的怀抱,扑向我一个陌生人的怀里,那种可爱的样子简直要把人融化了。
而小博是则一言不发型的,我开始给他做推拿的时候,按照惯例要跟小朋友聊天,我尝试着和他交流,有过询问,有过夸赞,可是人家自始自终不理不睬,一句话都没说过,有点高冷的样子。直到他妈妈去办事情回来,我也快做完了,我跟他妈妈反应,这孩子很乖,都不怎么说话。妈妈说,可能是见到陌生人才这样,其实他跟其他小朋友玩得很开的。哦,原来,这并不是他本来的样子。
确实,我就亲眼见到一个小朋友有类似的情况。那天,诊室还没开门,我坐在门口的椅子上休息。旁边有一对父子,爸爸在看手机,孩子在玩一个小车,玩得可欢实了,小车在他的摆弄下东跑西蹿,他也像个猴子一样来回跑跳,还不时地去骚扰爸爸,央求着要一起玩。结果,诊室开门后给他做治疗时,他就像变了个人一样,开始一言不发。。
所以,看到的未必都是真实的。有些确实是内外统一的,而有些则需要观察、斟酌后再做判断。小孩子的表现尚且能给我们一种假象,更何况成人世界里的人和事也时常会以扑簌迷离而复杂的状态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话,我们看待一个人、一件事就不能单从某一个角度去得出一个定论,而是要综合地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审视。大概这样,我们的认识才不至于太片面吧。(哈哈,是不是我想多了)
关于小儿推拿:
我们所治疗的多是感冒、咳嗽、发热、腹泻、便秘、抽动症等病症。所选穴位多是在小儿上肢,尤以手部居多。那到底是在左手做还是在右手做,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选法,有的选右手,有的选左手,有的按男左女右,有的左右手都做,不一而足。我们一般是在小儿左手做治疗,因为我们要和患儿面对面坐着,而大多数人是右利手,医者右手对应患儿左手,这样会顺手些。所以也不必把问题想复杂,这只是多年临床后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关于流派,小儿推拿有三字经、刘开运、孙重三、海派、小儿捏脊、张汉臣等各种流派,尤以三字经和刘开运流派最突出。每个流派都有各自的特点,如三字经流派有取穴少而精、常用独穴、操作时间长等特色。众多的推拿流派,其实存在很多不统一的问题,如穴位不统一、主治不统一、手法不统一等等,并且有的是互相矛盾的,初学者往往会很迷惑,我到底该信哪一个呢,我也是这样的。听了一个推拿大家——长春中医药大学王立新教授的讲座后,我对此也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众多流派的形成都跟当地的气候、环境、人体的身体素质等有关,每个流派都有其各自的地域特色,是适应了当地的各种条件而形成的,南方的推拿在北方可能就不管用,而我们要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尽量取长补短,发现有管用的,就可以拿来用,以临床疗效来验证便是最好的学习,而不必去纠结它是哪个流派的。听了这些,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知识大概就是这样才流通交融的,思想大概就是这样才百花齐放的。
我所在的儿科推拿接诊的病人,多是在儿科门诊经儿科大夫们诊治后,开了中药、推拿等多种疗法后,才来这里做治疗的。也就是说推拿只是其中一种治疗手段,很少有单纯用推拿治病的。这也正是我存在疑惑的地方,因为大多患儿经一段时间治疗后,都会有好转或痊愈,但是我却不能观察到推拿在这中间所起的作用到底有几层。我想去验证,却苦于没办法去实施,因为现阶段我只是一个既没有处方权又没有病源的规培医生而已。所以,现在其实有点痛苦。但是等我有了处方权,可以独立诊疗的时候,我会给一些病情简单的患儿首先选用单纯的推拿来治疗,因为这是一种简便、安全又绿色的疗法,并且科室的师姐也确实给我们看过一些她用单纯的推拿给高热的小朋友成功退热等的病例,所以我对此有信心。但是,这也只能留给一年后才能拿到处方权的我去做了,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