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画在中国的那些年(一)
说起漫画,不得不提日本。尤其想和大家聊聊日本漫画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漫画,日本的icon,也是日本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影响了漫画在全球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也同时影响了一代中国人。
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八零后是随着日本漫画在中国的落地开花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不仅如此,日本漫画也深深影响了国漫日后的方向和发展。
还记得那些年曾经追过的那些日本漫画吗?
日漫在中国的萌芽之篇
如果没记错的话,手冢治虫的《森林大帝》(国内和台译,港译《小白狮》)以及《铁臂阿童木》(台译《小金刚》,早期港译《小飞侠》,后也改译成《阿童木》了)应该算在下最早接触过的日本漫画了,而且应该也是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的最早一批日本漫画了。
《铁臂阿童木》1981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北京)出版,共十五册;其后的1982年,《森林大帝》由广播出版社出版,共六册。其中,《铁臂阿童木》可谓是是名噪一时,因为早在1960年12月中国中央电视台便引进过《铁臂阿童木》的日本动画,七零后对这个动画应该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就像大部分八零后都看过《聪明的一休》一样。
满满都是岁月的痕迹啊,出版至今已经有超过三十五年的时间了。
大部分八零后应该对这两套连环画都不陌生,而九零后和零零后可能最多就是听说过了,估计没几个见过实物(感觉对九零后和零零后来说得算文物了吧,笑)。曾经有段时间,大概2005年以前吧,还能在旧货店或者旧书摊上偶尔得以一见,现在只怕是踪影难觅了。
现在家里还存着的,真的可以算得上是古董了。
八十年代国内连环画盛行一时,当时也还没有现代“漫画”这个概念。出版社的编辑将原本36开本大小的日本漫画硬是费尽心血一页页地裁成了连环画大小的页面,并且编辑制作成了从左至右阅读的读本。而且,当时估计也没多少人知道日本漫画分格是从右到左阅读的。虽然说是当时不得已而为之,但不得不说这么做确实让漫画神形俱毁啊。
难怪小时候看这两部连环画的时候,总觉得看不懂,哪怕明明是图多字少。
而另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哆啦A梦》,应该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的第二批日本漫画里作品的代表了。
198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首家出版发行的第一版《机器猫》,应该算得上是简体中文版日本漫画在中国的雏形了。因为当时的《机器猫》保留了日版漫画的基本尺寸——约32开大小,而没有继续采用中式连环画的开本,但依然还是从左至右阅读的开本,封面也是当时重绘的十分中式童书的封面。
这一版的《机器猫》估计很多八零后都不一定见过,反正在下也只是依稀记得好像买过。封面上连个作者的名字也没有,哎!
差不多同时期,中国文联出版社在1989年也出了一版机器猫,只不过当时译名是《小叮当》。文联版《小叮当》的叫法要比人美《机器猫》流传得更广些。甚至当时连动画片也曾用过文联漫画版的这个译名,后面好像还有过一版译制版动画片里还叫过“阿蒙”还是什么。以至一段时间内,哆啦A梦在中国有了好几不同的个名字。
同时期,藤子不二雄F还有一部《飞人》(后译《小超人帕门》)在下也印象深刻,印象中好像是八十年代末出版的,之所以印象深刻是记得内页是彩色单色印刷的,而非黑白。在当时好像也偶有国内出版会用这种印刷来吸引眼球,区别于其他出版社。
后来查了一下,是1990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
同时期好像藤子不二雄A还有一部《太空儿UB》,是南海出版社出版的,这个真的就只是有印象了,买没买过倒是真不记得了。
不过封面作者还印的是藤子不二雄,但这部作品的作者却不是《哆啦A梦》的作者藤子不F二雄的藤本弘,而是后来笔名为藤子不二雄A的安孙子素雄。
说到藤子不二雄这个笔名,这里要专门提一提。
最早,藤子不二雄是漫画家组合的笔名,他们分别是藤本弘和安孙子素雄,《哆啦A梦》则是他们于1970开始创作的作品。1987年,两人拆伙,《哆啦A梦》交由藤本弘独立创作。自此,两人开始使用不同的笔名,即藤本弘使用“藤子不二雄F”,而安孙子素雄使用“藤子不二雄A”。1989年在友人的建议下,藤本弘将笔名改为了“藤子F不二雄”。
待续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