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一位朋友相谈甚欢,席间一通莫名的电话让交流戛然而止。朋友静静听着对方的表达,面色平静随和。大概过了二十多秒,对方把话都讲完了,朋友才不疾不徐地说“不好意思,我暂时不需要”。
原来是推销电话,我打趣朋友对方的声音一定很动听,不然怎么会这么有耐心全部听完?朋友笑笑,淡淡地说让对方把话说完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并在过程中受益良多。
家有萌娃的父母可能对下面这个故事也会深有体会:一位年轻的妈妈给了小朋友两个苹果,小孩子不假思索就自顾自在两个苹果上都咬了一口。正当妈妈怒不可遏的时候,小孩子开心地举着其中一个苹果,“妈妈这个甜,给你吃”。
让对方把话说完,不抢话、不打断不仅是一种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的修养,还是职场一直强调的换位思考技能的具体实践。
可是为什么明明重要的事,不少人却很难做到呢?
害怕浪费时间
如果你上了电梯,眼看有几个人正在快步走过来,貌似也想上电梯,你会体贴地按住开门键等候还是紧按两下关门键,希望电梯门早点关闭,世界一片清静。
再比如,你眼看公交车驶来,于是快步去追赶。如果开车的师傅贴心地等着你一直上车才关门,你会不会觉得瞬间暖流涌动。
为什么感觉这么好,因为对方为你付出了时间和关照,而这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难,大家时间都宝贵,为什么要花费在某一个人身上。所以通常的表现就是,听话者没有耐心,急于表达,一吐为快。
自以为已经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有的人说话喜欢适当铺垫,抑扬转折。如果没有全部听完对方的表达,贸然断章取义必会出现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误解。
有的人听到前半句就以为自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于是横加阻断侃侃而谈,交流的基础就此被颠破。
倾听需要放弃自己的立场 进入对方的世界
这也是倾听最难的原因,我们做了很多共情的练习但往往不得要领。倾听中我们需要放下自己先入为主思维的防备和固守,只有这样对方的表达才会涓涓流水般进入我们的世界,我们才会思考对方究竟想表达什么问题。
说着容易,让一个人放弃或者暂时搁置自己的想法其实是很难的。但不放下这些就不会全然倾听对方,只会在貌似倾听的同时心猿意马,暗谋着自己辩驳的思路,对方讲了什么压根一点都没听到。
有时我们还会误会批判性思维的真实含义,只要是别人传递的信息,一概批判反驳,俨然是最佳辩手本尊。而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针对自己的,经常反思自己的思维是不是需要批判。
心理学家古德曼曾经说过“没有沉默就没有沟通”,强调不能简单将沟通理解为有声会话,大家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就会乱作一团。
没有听众的沟通不是沟通,没有思考和消化的沟通也不是沟通。就像我们喜欢的主持人总是循循善诱,主导场面的关键环节而不是从始至终以为我为中心,随意打断、抢话。相对口才来说,耳才对于我们会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怎么做可以提升倾听的能力呢?
尊重谈话者,集中精力心无旁骛
天使领导在谈话时很少一边示意员工讲下去,一边自己玩手机,打电脑或者心不在焉得发呆。
他们一般会身体微微前倾,面带笑容,有耐心并鼓励对方敞开心扉向自己倾诉心中的想法甚至是误会和不满。倾听很难直接解决具体的问题,却是一切问题解决的开始。
共情
听到对方不同的观点,不必急于反驳,哪怕是直接指向你的投诉或责备。因为这个时候对方的情绪很失控,你直接的反驳会让他觉得你在否定他的感受,甚至否定他这个人。于是戒备升级,最终让沟通陷入僵局。
好的话术可以是“原来这件事给你的感受是这样的”,“你的表达听起来很有趣”。
说话很简单,但是学会闭嘴却很难。同样,听很简单,甚至有时耳朵没办法关闭,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认真学会倾听,理解别人的情绪和未言之意,才是沟通最需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