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用几讲来说一说“治学”。前三讲先看看“治学方法”。
这一讲只说赵之谦(1829-1884)先生一副:
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
上联“别有狂言谢时望”,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已亥杂诗》(组诗)的第126首。该组诗共315首,已亥为1839年。原诗如下:
不容儿辈妄谈兵,镇物何妨一矫情。
别有狂言谢时望:东山妓即是苍生。
这首诗说的是东晋名士谢安。大家看谢安这个人,潇洒得很,在隐居与做官之间自由切换,游山玩水也不错,位高权重也不赖。他很重视后辈的教育培养,子侄们都很厉害,曾统军在淝水之战中打败了统一北方的前秦,使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又延续了将近40年。
这一首诗前两句“不容儿辈妄谈兵,镇物何妨一矫情”,意思是说:虽然子侄们在淝水之战中打败了前秦,但我谢安不妨“矫情”一下、故意掩饰住自己的兴奋激动,为的就是让他们不要因胜而骄、妄谈兵事呀。
关于这件事,流传最广的就是《世说新语》中的这一段: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而《晋书·谢安传》中的记载,则把谢安的“矫情”给描绘出来了:
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
大家看,在人前是“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小事一桩,算不得什么;在人后则成了“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太高兴了,不免得意忘形了,进门的时候,门槛把木屐的屐齿磕断了都没觉察到。
“屐齿”是啥样子?大家可以看看下图(有点像女士高跟鞋的后跟)。
大家看,这就是谢安的“镇物何妨一矫情”。
接着看后两句“别有狂言谢时望:东山妓即是苍生”,意思是说:大家都希望我能为国分忧、担当重任,可惜我干不了。我的话可能有点轻狂,有点不近人情,希望大家不要见怪——我觉得隐居东山,朝夕与美女笙歌、青山绿水相伴,才是真正的生活呀。
龚先生这一首诗,看似在说谢安,其实是在说自己,此乃古人托物言志、借人喻己之惯用手段也。原来先生在己亥年辞官归隐途中,遇到了一位沦落风尘的红颜知己,两人卿卿我我、共享了一段快乐时光(《己亥杂诗》中有30多首与此相关)。此等名士风流,和“蓄妓东山”的谢安也差不多嘛。
下联“但开风气不为师”出自《已亥杂诗》的第104首,原诗如下: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
一事平生无齮yǐ 齕hé,但开风气不为师。
诗后原有诗人自注“予平生不蓄门弟子”
先看前两句“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意思是说: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王通的弟子,二人辅佐英主建立唐朝,生前官高爵显,死后名扬千秋。而他们的老师王通呢,则名卑位贱,终老乡野。
接着看后两句“一事平生无齮齕,但开风气不为师”,这两句是作者在说自己——我自信有一件事不会让人说三道四,那就是:我不好为人师、不收门人弟子,我喜欢干前人没干过的事,给后人踩踩点、探探路。
这里的“齮齕”,本意是“咬噬”,引申为“嚼舌头”、“说长道短”。
回头整体看这一联,“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当这样集成一联的时候,上联的“狂言”指的就不是“东山妓即是苍生”、而成了“但开风气不为师”了。
这一联的意思大致是:虽然我愧对大家的殷切期望,但我自信自己所做的探索与努力,必然可以破过往之窠臼、开时代之新风。
在此联的小字款识中,赵之谦先生写到:戏集龚仪部《己亥杂诗》,书之门壁,聊以解嘲。同治九年春三月,撝(huī)叔识。由此可知,这是先生1870年42岁时的作品,正是其篆书成熟时期。因为是给自家门上贴的,所以使出了看家本领,写得极为精彩。
赵之谦先生一生痴迷书画篆刻,尝自言“天七人三”,也就是自己的天分占70%。与稍早及同时代的大家相比,他认为邓石如是“天四人六”、包世臣是“天三人七”、吴熙载是“天一人九”。可见他自视天分有多高!
有此等自信,先生当然惜时如金,用尽自己所有人力、去开辟上苍赋予的那七分天功。要实现这样的愿望,那就收徒不如交友,交友更不如求师了。哪还有精力去指导培养后生晚辈呀?
纵观先生一生,便是一直在师友的刺激下不断精进,终在书、画、篆刻等方面均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家。
以书法论,先生为清代碑学披荆斩棘、开山拓径,其开创的魏碑行书,以北碑精悍雄强之血,注入南帖温柔俊秀之躯,古风不坠,新机重启,自辟新境界、新面目,下启康有为、于右任及近代魏碑书风。先生此处讲“但开风气不为师”,这真不是自谦自嘲,而是大大的自负了。
说了这么多,那“但开风气不为师”和治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且看人类发展史,任何一个大学科、小领域的形成,都是由一个个敢开风气的大师一步步开创出来的。螃蟹和蜘蛛,总得先有人好奇去试吃一下吧。
比如被称为“哲学史第一人”的古希腊大学者泰勒斯(公元前624-公元前547),他在西方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什么是万物本原”?他给出的答案是“万物皆源于水”。今天大家看这个答案,都会觉得幼稚可笑。 还有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他曾认为:“凡运动的事物必然都有推动者在推着它运动”。今天大家都知道,这个“幼稚”的论断后来被牛顿给推翻了。
虽然泰勒斯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但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提出并思考了这些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问题。今天的哲学、化学等学科就是在对“本原”思考的基础上诞生发展的;今天的物理学就是在对“运动”思考的基础上诞生发展的。人类正是以这些问题为原点,一步步开创出光辉灿烂的文明。这,就是“但开风气不为师”呀。
再比如对飞机发明做出重要贡献的英国人凯利爵士(1773-1857),他曾经试图模仿鸟类的飞行,但在多次失败后他认识到此路不通。随后他另辟新径,经过大量的滑翔实验,写出了空气动力学名著《论空中航行》。凯利爵士在临终前,对于自己毕生积累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资料,他写下了这样两句话:“给你,查看笔记的朋友!我已去了,愿你在这些涂鸦中寻找出智慧的火种。”150多年后的莱特兄弟,正是在凯利爵士的数据与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可控飞行的梦想。这,也是“但开风气不为师”呀。
胡适先生也很喜欢这一句“但开风气不为师”,他的白话文新诗、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虽然学术地位并不高,但他能开风气之先、也属不易。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但开风气不为师”在今天难免有点过时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模式,已经变成了“既开风气又为师”。这是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积累进步,科学最前沿、最顶端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一个小小的突破,往往都需要许多研究人员集体协作、长期努力。现代大学普遍采用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就是由导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研究团队,经验丰富的大师与思维活跃的新秀密切协作、“共开风气”,这样不仅有利于集思广益、攻坚克难,还更有利于研究接力与学术传承,最终推动科技事业的持续加速发展。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