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故事》第三部分“为主人公的内在挣扎创造一个外部刺激”分了七个篇章讲述。
第一个篇章是讲“开篇:小说开头与故事蓝图规划体系”。
开篇作者就提出一个我们可能都很关心的问题:“故事蓝图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帮助你打造情节,连通第三条轨道?”
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我嘛,实话说没想过,我写小说前只想过故事人物及大致的走向,别说蓝图,连大纲都没有,往往是写到哪里想到哪里,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故事该往哪里发展了,然后就是匆匆的烂尾,要么直接弃坑不顾,惭愧惭愧!!
作者在书中就回答说:小说蓝图就是外部情节的场景递进,其驱动力是事件在主人公内心引发的斗争。
这里有个秘诀:小说蓝图是由单独的场景组成,但这些场景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这些场景是处于不断升级的因果轨道上。每一个场景都是由上一个场景所触发,同时也会触发下一个场景。
这说法有没有感觉“蓝图”像一串珍珠项链?一个个场景就是项链上的珠子,将珠子串起来的绳儿就是那条贯穿故事始终的因果关系。只不过项链是首尾相连的闭环,我们笔下的故事估计不是,人嘛,经历了一些事,有可能就回不去当初了吧?不然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和悔不当初。
好了,接着往下说,如果每一个场景都与前后的场景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天衣无缝、层层递进的故事线,这是否意味着要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把它们罗列出来?
当然不是,这样设计蓝图不够灵活,不能留出充分的空间。
那要怎么办?如果大家看过创作类图书,应该有在书上看到过一种写作方法:写场景卡,就是把故事的一个个事件写在卡片上,然后试着把这些卡片多次随意打乱,重新排列,再进行头脑风暴,看看能不能有新的写作思路。
方法是好方法,确实有可能混出让读者意想不到的情节,不过有个漏洞。
不论及因果关系还好,一旦论及因果关系,如果你移动了一个场景,其他场景的逻辑很可能会被打乱,那么这部小说的内在逻辑就会缠绕一团,变成一个解不开的结。
(挠头疑惑)是哦,但在这个阶段也不可能完全不移动场景,同时场景也在不断增加,该怎样做才能不破坏小说的叙事链呢?
很简单,在层层推进的因果轨道里,密切关注事件与事件之间如何勾连,这样就会知道哪些事件可以随意移动,哪些事件一旦被移动,整个情节就会轰然倒塌。
只是这样构建出来的情节会不会太墨守成规,缺乏新意?作者很确切的告诉你,不必担心。
首先,每个场景都可能有不止一个结果,但每个结果都合情合理。只要你了解有哪几种可能的结果,就能激发读者读下去,他们会期盼出现希望看到的结果,或者害怕不想看到的结果出现。
人生的路在于选择,故事中每个情节的结果也不是单一的,不然最近一段时间穿书类小说也不会这么流行不是?!
书中作者在“场景卡”这个旧方法的基础上改进了一下,变出新花样,喏,附图如下:
这就不是一张卡片,而是一张纸了。
这里再做下解释:这张图中最关键的是“阿尔法点”的填写。
什么是“阿尔法点”?它是指一个场景在外部因果轨道所起的作用,与行动有关,也与所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相关。是不是有些没明白?这样说吧,“阿尔法点”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场景是必要的?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每一个场景都要有一个具体的阿尔法点,有点类似于与故事主题相关的主要情节,没有这个点,整个场景中发生的事都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阿尔法点”下面还给“次要情节”留了空位,这很容易理解,一个场景有时不是只有一个要点,或者只引起一个变化吧,再说还有除主人公之外的次要人物呢。
再下面,注意中间的那条垂直线,它把卡片一分为二。很显然,左边是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右边代表因果关系中的结果。
“情节”指的是在此场景中所发生的事。
“第三条轨道”指的是内心变化,也就是事件在主人公身上激发出来的一种领悟。这种领悟将指引行动,一般就是主人公接下来要做的事。
最后谨记一点,每一个场景都必须引发一个难得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
外部的情节层面变化很容易被看到,反而是“内部”这个关键之处很容易被忽略:在每个场景中,当主人公的内心在思索该怎么做,该采取什么行动的时候,他的世界观也必须随之渐渐发生变化。
作者其实在书中有反复强调,每个场景都与连通第三条轨道的内心斗争相关,因为密切注意主人公在每个场景的微妙变化,才能洞察他的下一步行动,你才能推进故事的发展。
有一句话叫“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句话不难理解,咂摸明白了,你就会知道有时事件背后的“因”比呈现在眼前的“果”要让人唏嘘的多~
如果大家真的有去按照要求填写这张卡片,就会发现光是填写这张卡片就不简单,更遑论是把场景卡刻画成丰满生动的场景了。
体会到写小说的艰辛了吧?你想创造一个完整的,甚至是这个世界没有存在过的蛛丝马迹,哪有那么容易。
所以,务必认真填写这个场景卡吧,这对于故事蓝图来说必不可少。放轻松,你现在要写的只是场景的第一层,也许会修改多次,就像是为整部小说的展开埋下种子的土地,还不知道有哪些种子呢,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结尾我再附上一张例图,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