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轻柔的拂过,空气中飘来蛋糕店香香甜甜的气味,远处传来热闹的声音。
路灯开始亮起来,白而柔和的灯光透过树影斑驳的投射到马路上,路口树上流光溢彩的霓虹灯此起彼伏的闪耀。红绿灯下,汽车排起了长龙,汽车的尾灯焦急的闪着亮亮红光。两边的行人有的行色匆匆,有的步伐优雅,有的茫然的张望。对面高耸华丽的物联商场外墙上的彩色条幅在风中飞扬。
站在街角,体会这城市熟悉的繁华,有些复杂的情绪满上心头。像是眼前的一切离自己很近,又离自己很远;像是远途归来,又像是即将离开,这感觉熟悉又陌生。
街角,这熟悉的地方,记载着亲人的一次次远游和归期。
我第一次远行是到离家3600里远的东北去上大学。第一次出远门(县城也只有高考时去过),我内心既忐忑不安,却有非常期盼。父亲母亲在村南边通往车站的那个街角送我,他们不放心的一遍遍叮嘱,带着丝丝留恋,挥手与他们告别,没有犹豫,我背着包离开了家乡,去到远方追寻我的理想。
感谢高考,让我有机会从乡村到了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哈尔滨在八十年代是个梦幻般的城市,是许多年轻人的向往。
站在中央大街的街角,看着街道两旁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马路上奔跑着一辆辆电车(当时有轨电车已停,跑的是无轨电车);各种特色的小吃店、冷饮店;秋林商场玻璃橱窗里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品;化着浓妆,穿着时尚,优雅行走在街道上的哈尔滨女人;夜晚街道两旁风格各异、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听着门店里放着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美丽的城市让我感到新鲜又茫然的 不知所措。
经过几年异乡大学生活的锻炼,从对大城市的好奇到熟悉适应,面对新的环境不再茫然。
记得工作后,第一次出远门到了从小神往的首都北京。工作之余,我和同事不知疲倦的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体会着这里特有的风土人情,体会着她的丰厚的文化底蕴。
北京是个政治色彩比较浓厚的城市,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们在天安门广场的一角,对着宽阔的长安街,凝望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好似看到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看着周围那些金光熠熠,充满了王朝记忆的建筑,感受着历代帝王的更替,为焕发青春活力的新中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街角,不同的感受。在杭州的街角感受到的是温婉、湿润的气息。它精致宁静,温文尔雅,如同西湖水一样柔美,西湖的莲一样洁净。
在上海的街角,感受到的是大都市的繁华和热闹,这里的人都是急匆匆的,这里的店有很多都是通宵营业的。上海这个风云变幻的魔都,有着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有着他们的努力和坚持。
忙碌中光阴过得好快,仓促的到了中年,为了给繁忙的身心小憩,我背着包到不同的地方漫游流转。站在不同的街角,看着不同的风景。可是旅途的梦中,二十年前父亲母亲送我远行时的街角屡屡浮现。
由于这几年家乡的变迁,那个印象中满土灰尘的街角已不复存在,替代它的是宽阔的柏油路,还有漂亮的扇形路灯。但记忆深处那老旧的街角越来越清晰。
它没有哈尔滨的浪漫,没有北京的厚重,没有江南的柔美,无法与任何一个城市的街角媲美,却是最朴实,离我的心最近的街角,是我远行时的起点,也将是我灵魂安歇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