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十五岁离家到省城读全省最好的高中,只带了一个老年机。她平时不怎么开机,如果不主动联系我,我是联系不上她的。学习太忙,没时间花费在与妈妈聊天上,让人很难想象,她还是从小那个叽叽喳喳在你耳边说个不停的小丫头吗?即使是在初中所谓的“青春期”里,我们也是无话不谈的母女呀!
所幸的是,几乎每周六我都会坐上家长群里“看娃”的包车,乐此不疲的“郑州一日游”,一坚持就是三年。这三年最亲密的时光,基本上都是在食堂,女儿一边吃着妈妈带来的“美食”,一边倾诉着学习和生活上的琐事,有时候也谈些诸如“活着的意义”这样的话题。偶尔放假回家,也是像打仗一样,我忙着洗衣做饭为她返校准备水果、面包,她慌里慌张洗澡,做题、查资料,为班会制作课件。她们的班会都是由各小组选主题承办,有的讲哲学、有的谈宗教,甚至有的小组还谈到了外国的一个纪录片,探讨老年人如何体面的死去。她们小组要讲的主题是“科技与生活”。我惊诧于现在高中生思想的丰富,也感叹优秀学校的孩子们超强能力。女儿的世界,我越来越掌控不了。对她的帮助,只能是物质和金钱的支持,情绪发泄时做一个合格的聆听着,如果安慰不到位,就不要乱发言。孩子的挣扎和成长,你无能为力,只能默默陪伴。
上大学后,离家千里之外,每学期回来一次,平时我们的联系更加少了。她读的是工科实验班,比其他学院的孩子要辛苦,前两年的每学期都有淘汰名额,每个人都压力很大,作业和考试任务繁重,周末也常常上课。我们俩都睡得晚,了解对方的信息有时候是靠QQ空间里的说说,给对方点个赞。考试不理想的时候,得了国家奖学金的时候,女儿会主动打电话。其他时间,我基本上是微信留言,发一个信息,可能石沉大海,我就知道她忙得顾不上。怕她辛苦,没时间逛街,就喜欢买些零食和鲜奶寄到学校,问她收到没有,她会简短回复一下。但是,有些日子她记得很清,情人节、母亲节,还有我的生日,都会发来问候和小小红包。
疫情期间居家学习,我们俩算是难得相处这么久。五月底返校后,又开始“失联”。这几天看到北京疫情严重,天津也增一例,心里非常担忧,也不知什么时候放假,需要提前预订高铁票。我试探着晚上打微信语音电话,她刚开始拒接,后来回拨,用极低的声音问我:“你有啥事?”我问她几号放假,买哪一天的票?顺便又问鲜奶喝完了没有,她急促地说了放假时间,鲜奶还不少,买票让我看着办,不要和她说话。我悻悻地闭上了嘴,挂了电话。
第二天,在办公室里说起了养孩经,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实在是太有限了。政治老师讲了一段网上流传的话,引起大家共鸣。
养育一个孩子就象发射卫星,花费十几年心血确保每个环节和数据的正确。最后一朝发送成功,考上大学,然后卫星就消失在茫茫的外太空。只剩下定期不定期地发回来一些微弱的信号…… 给点钱 …… 给点钱 …… 给点钱 ……
把钱发给了卫星,叮嘱吃好穿暖。卫星又发回来微弱的信号…… 别啰嗦 ……别啰嗦 …
等卫星信号稳定了,又要花一辈子积蓄帮他建空间站。
都知道卫星难造,可还是有很多家庭造完一颗,计划第二颗,甚至第三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