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衰,诸邪遂生。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且小儿病疳,皆愚医之所坏病。”
钱乙认为“疳皆脾胃病”,疳证的病位主要在脾胃,病因由伤津液而致。久病大病或吐泻之后,脾胃已虚,又经医生误下、误吐,吐下太过,脾胃虚弱益甚,津液内亡,因而成疳;或恣食肥甘,饮食不节而成疳。
“假如潮热,是一脏虚一脏实,而内发虚热也。法当补母而泻本脏则愈。假令日中发潮热,是心虚热也。肝为心母,则宜先补肝,肝实而后泻心,心得母气则内平,而潮热愈也。”
如潮热一证,其病机是一脏虚、一脏实,治疗当补母脏而泻本脏。假如日中发潮热,日中为心经当令之时,是心虚热。肝为心母,则宜先补肝,可用地黄丸,肝实后可以泻心热,可用泻心汤、导赤散,这样心得母气,母能令子实,心虚可复,心热可泻,潮热可平。
“医见潮热,妄谓其实,乃以大黄、牙硝辈诸冷药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约而津液内亡,即成疳也。又有病癖,其疾发作,寒热饮水,胁下有形硬痛。治癖之法,当渐消磨,医反以巴豆、硇砂辈下之。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
若误认为是实证而以大黄、芒硝之类苦寒药下之,泄利不能禁,津液内亡而成疳证。又如腹中病癖,证见发作寒热,饮水,胁下有形、硬痛,治当渐消磨以治癖积,医反以巴豆、硇砂之类泻下药攻伐之。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