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正在学习,正好室外边是个工地,有工人在用铁锤敲打钢板,室里就充满了咚咚的噪音。敲打声让人听着很难受,但是我就先接受自己“反感敲打声”的这个感情,然后审视这个感情。
这时候敲打声仍然存在,但是似乎就不带负面感情了。再到后来,我甚至觉得敲打声还挺好听,我听出来了音乐的味道。
咚咚声,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之所以咚咚声,是因为它会给我们恐惧的联想 —— 从咚咚声,你会想到铁锤,然后你会想到铁锤可以砸东西,也可以砸人,它代表破坏的力量。这些恐惧的联想,是人赋予咚咚声的一个“内涵”。
所谓“色”,就是你从咚咚声联想到的*内涵* —— 你不妨把它称为“铁锤色”。
你面对的其实只是一个声音!你并没有面对一个咄咄逼人要伤害你的铁锤,“铁锤声”,是存在的。“铁锤色”,是“空”的。
有人认为“空”就是没有,世间万物根本就不存在 —— 那个境界可能太高了,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大部分佛学学者比较认可的观点是,所谓“空”,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空的,而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内涵”,是空的。
这个理解的好处是有心理学支持。比如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个特性就是特别重视事物的内涵。
比如说卷尺,到商店买个新卷尺用不了几块钱,但如果这个卷尺是某个名人当年用过的,那么一拍卖就能卖出四五万元。
再比如说结婚戒指,本来它只是一个戒指而已,但如果这个结婚戒指已经在你手上戴了三四十年,那它对你就意义重大了,绝对是一个一模一样的新戒指比不了的。
如果一幅名画是真迹,人们就觉得特别好。但如果这幅画是高仿的,哪怕仿制得再好,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我们认为一个东西的历史,给它带来了意义。
而心理学家则进一步认为,其实我们看任何东西都会自动赋予意义。比如你看一个房子,你心中想的绝对不仅仅是个房子,你会想这是一个“漂亮的”房子,或者“矮小的”房子 —— 你总会给它一个形容词。
甚至你看一个抽象的东西,比如字母“Q”,你都是有感情的。如果你联想到 QQ,你会有一种亲切感;如果联想到“阿Q”,你会有别的感情。总而言之,你对一切事物都是有感情的。
感情代表评判。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讲,我们对周围事物迅速做出好坏评判,这样才能有利于生存 —— 如果你听见铁锤声不反感,你就太不善于躲避危险了。这个快速评判,就是事物让我们产生的感情,就是我们赋予事物的内涵 —— 就是“色”。
内涵都是主观的。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我们一直都在赋予周围事物内涵。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色”的世界。
以前我家刚买房子的时候,那个房子的庭园开阔,平常没事在那里运动运动,很好。后来因为我们不怎么维护,园子里就长了一些蒲公英之类杂草。有时候我看着难受就会把杂草拔掉。我父母来看我们,有一次他们看我在拔杂草,就问为什么要拔蒲公英。
他们说,蒲公英开一些黄色的小花,点缀在草上不是挺好看吗?
对此你无法反驳。我父母是从欣赏大自然的角度出发,认为蒲公英挺好看。而我则是从维护庭院的角度出发,认为蒲公英和杂草破坏了庭院,所以蒲公英和杂草,到底应不应该被允许长在那里?
如果你经常问这样的问题,你很有佛学气质。
我们赋予世界的内涵都是主观和充满矛盾的,而且在草地的例子中你看到了,“色”会影响我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
也许有个人偶然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儿,你就给他打了一个“坏人”的标签,每次看见他就反感 —— 这个感触,就是不真实的。甚至有些心理学家说,人并没有固定的性格,只是在不同的情景之下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也许这个人换一个环境会有不同的表现。不贴标签,你才能了解到他更真实的一面。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对他人做出评价,但不一定你的评价就能代表那个人,不管我们自以为多正确,评价他人的时候都必须小心谨慎。
如果你,家人或朋友有一些心理困忧,请及时联系方雅性格完善中心,因为,很多道理,三岁的孩子知道,八十岁的老人做不到!当想做而又做不到,说明你的心理素质有某些缺陷,而你现在的心理状态又是过去的经历造成的,对于过去带给你的“色”,该怎么办呢?
我们有办法帮助你消除过去经历带来的创伤和心结,回归身心健康,使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再成为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