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星期一 天气晴
12月18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95个学习日。
今天咱们继续说罗伯特·赖特的《佛学是真的》。这本书的一个优点是它把一些玄妙的概念给简单化明确化,让人能理解。今天我们再说一个听起来特别玄的概念,叫“色即是空”。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世界是空的吗?你现在坐的这把椅子,明明是真实存在的,它怎么是空的呢?
有些人说万物都是空的,也许可以理解成我们生活在一个Matrix之中,是在玩虚拟现实游戏,什么都是虚幻的。可是,就算你告诉我这个又有什么用呢?我的人生是游戏,难道我能退出吗?
赖特的解释是,确实,你看到的这个世界中有很多是虚幻的东西—— 而且你确实能退出。
认识到世界是“空”的,对你有好处。
[if !supportLists]1.[endif]存在与内涵
有一次,赖特在一个冥想培训班学习。正好教室外边是个工地,有工人在用电锯锯木头,教室里就充满了电锯的噪音。电锯声让人听着很难受,但是赖特使用了冥想的功夫,他就先接受自己“反感电锯声”的这个感情,然后审视这个感情。
这时候电锯声仍然存在,但是似乎就不带负面感情了。再到后来,赖特甚至觉得电锯声还挺好听,他听出来了音乐的味道。
这段经历,就是赖特第一次体验“色即是空”。
赖特说,电锯声,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之所以反感电锯声,是因为它会给我们恐惧的联想—— 从电锯声,你会想到电锯,然后你会想到电锯可以锯木头,也可以锯人,它代表破坏的力量。这些恐惧的联想,是人赋予电锯声的一个“内涵(essence)”。
所谓“色”,就是你从电锯声联想到的*内涵*—— 你不妨把它称为“电锯色”。
你面对的其实只是一个声音!你并没有面对一个咄咄逼人要伤害你的电锯。电锯声,是存在的。“电锯色”,是“空”的。
有人认为“空”就是没有,世间万物根本就不存在—— 那个境界可能太高了,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赖特说,大部分佛学学者比较认可的观点是,所谓“空”,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空的,而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内涵”,是空的。
这个理解的好处是有心理学支持。比如有个心理学家叫保罗·布鲁姆(Paul Bloom),他认为人的一个特性就是特别重视事物的内涵。
比如说卷尺,到商店买个新卷尺用不了几块钱,但如果这个卷尺是肯尼迪总统当年用过的,那么一拍卖就能卖出四五万美元。再比如说结婚戒指,本来它只是一个戒指而已,但如果这个结婚戒指已经在你手上戴了三四十年,那它对你就意义重大了,绝对是一个一模一样的新戒指比不了的。如果一幅名画是真迹,人们就觉得特别好。但如果这幅画是高仿的,哪怕仿制得再好,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我们认为一个东西的历史,给它带来了意义。
而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Robert Zajonc)则进一步认为,其实我们看任何东西都会自动赋予意义。比如你看一个房子,你心中想的绝对不仅仅是个房子,你会想这是一个“漂亮的”房子,或者“矮小的”房子—— 你总会给它一个形容词。
扎荣茨说,甚至你看一个抽象的东西,比如字母“Q”,你都是有感情的。如果你联想到QQ,你会有一种亲切感;如果联想到“阿Q”,你会有别的感情。总而言之,你对一切事物都是有感情的。
感情代表评判。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赖特说,自然选择要求我们对周围事物迅速做出好坏评判,这样才能有利于生存—— 如果你听见电锯声不反感,你就太不善于躲避危险了。这个快速评判,就是事物让我们产生的感情,就是我们赋予事物的内涵 —— 就是“色”。
[if !supportLists]2.[endif]色的性质
如果你认为“色”就是我们对事物的“内涵”判断,那么现代心理学已经通过实验发现了“色”的一些性质。
第一,内涵是自动产生的。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让你连续看两个单词,要求看到第二个词的时候,要马上把那个词念出来。比如第一个词是“阳光”,第二个词是“荣耀”。你的屏幕上先出现“阳光”这个词,又出现“荣耀”这个词,而你要念出来“荣耀”—— 非常简单的任务。
实验发现,如果是“阳光”和“荣耀”配对,那你第一时间就能念出来“荣耀”。可是如果第一个词是“疾病”,第二个词是“荣耀”,你就会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念出“荣耀”这个词。
这是因为你的头脑中默认阳光和荣耀是搭配的,而疾病和荣耀不搭,它们接连出现就会很突兀,所以你的反应就会慢半拍。
如果第一个词是“疾病”,第二个词是“可怕”,那你就能很快地念出“可怕”这个词。
在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发声的时候,潜意识已经给每个词设定了好坏的感情评判,完全自动。
第二,内涵会受到故事的影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什么是名画?因为它有故事。
同样道理,完全一样的两杯红酒,其中一杯的“故事”是这个酒价值90美元一瓶,而另一杯则标价10美元一瓶 —— 你猜两杯酒的味道一样吗?当然是90美元的酒让人感觉更好喝。
赖特列举了一个比较新的实验。实验人员用核磁共振观察人们大脑在品酒过程中的反应。同样的酒,大脑中一个叫“眶额部皮质中线部(mOFC)”的区域,对标价90美元的酒反应更强烈,让我们在感情上感觉这个酒更好喝。但是大脑中纯粹负责味觉的区域,则对两种标价没有不同反应。
第三,内涵都是主观的。1973年有一场普林斯顿大学对达特茅斯大学的橄榄球比赛,打得非常激烈。心理学家让两个学校的学生看这场比赛同一段录像剪辑,然后问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在这段录像中,达特茅斯队犯了几次规?
普林斯顿的学生平均认为达特茅斯队犯规9.8次,达特茅斯的学生平均认为达特茅斯队犯规4.3次。你的立场,决定了你的观点。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看比赛的眼光是有色的。
而研究者在写论文的时候进一步提出,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看法,也许一切看法都是主观的。对此赖特进一步解释,说哪怕你不是任何球队的球迷,你对比赛的看法也是主观的。只要你喜欢橄榄球,你看比赛的眼光就会跟不喜欢橄榄球的人眼光不同。哪怕你不喜欢橄榄球,你也会对比赛有所“感觉”—— 当然这个感觉可能是微弱的。
第四,无感则无视。如果你真的对一个东西很无感,那你就很容易忽略这个东西。赖特的哥哥在年纪大了以后曾经发出过一个感慨。他说作为一个老男人,跟年轻姑娘相处的时候,自己感到非常沮丧。姑娘们并没有说他长得丑什么的鄙视他,而是直接无视他—— 因为他不是她们的择偶目标。
所以,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我们一直都在赋予周围事物内涵。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色”的世界。
[if !supportLists]3.[endif]觉悟者眼中的世界
赖特讲过一个有关杂草的故事,我深有同感。以前我家刚买房子的时候,那个房子的草坪长得很好。后来因为我们不怎么维护,草坪上就长了一些杂草,什么蒲公英之类。有时候我看着难受就会把杂草拔掉。我父母到美国来看我们,有一次他们看我在拔杂草,就问为什么要拔蒲公英。
他们说,蒲公英开一些黄色的小花,点缀在草坪上不是挺好看吗?
对此你无法反驳。我父母是从欣赏大自然的角度出发,认为蒲公英挺好看。而我则是从维护草坪的角度出发,认为蒲公英破坏了草坪。所以蒲公英到底是不是杂草,到底应不应该被允许长在那里?
如果你经常问这样的问题,你很有佛学气质。
我们赋予世界的内涵都是主观和充满矛盾的,而且在红酒的例子中你看到了,“色”会影响我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那如果不戴有色的眼镜看,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赖特说,也许那将是一个“无色”的世界,而“无色”会让你感到世界是“空”的。
赖特的修行没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他采访了一些高手。
一个修行者说,随着冥想练习的深入,你真的会体会到“空”—— 你对世界的“色感”将会下降。当然你仍然会看到所有这些东西,椅子还是椅子 —— 不过它在你脑子里的存在感没那么强烈了。
赖特把自己关于“无色”的解释和修行者探讨。修行者说,他自己的修行,更像是他先感觉到万事万物都是空的,然后才导致他对这些东西无感—— 而赖特说的是先降低了感情,才感到到万事万物都是空的。这个因果关系可能是相反的,但总体来说,认识到无色就是认识到空。
这位修行者还提到了非常明确的两点体验。
第一点,当你认识到空和无色的时候,再去看万事万物,你看到的东西就会比以前看到的更真实。
第二点,人们对这些东西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其实是不真实的。
也许有个人偶然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儿,你就给他打了一个“坏人”的标签,每次看见他就反感—— 这个感触,就是不真实的。以前咱们讲《平均的终结》的时候说过,人并没有固定的性格,只是在不同的情景之下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也许这个人换一个环境会有不同的表现。不贴标签,你才能了解到他更真实的一面。
真正的品酒高手品的应该是酒而不是故事。这瓶酒是哪里生产的、产酒的那年是个好年还是坏年、这瓶酒卖多少钱,如果这些条件他都不在乎,他才能体验到酒纯粹的味道。
赖特有个亲身体会。他办公室有个冰箱,总是发出嗡嗡的声音。以前他没注意到,后来他在冥想中排除了自己对这个声音的反感情绪,居然发现这个嗡嗡声其实不是一个声音,而是三个声音的混合!他体察到了更真实、也更丰富的内容。这难道不是一个乐趣吗?
正念是选择注意力的能力。如果你能把各种故事和标签带来的感情都剥离掉,红酒也还是红酒,它的味道都在,但是你能获得更真实的味道体验。
经常有人说佛学会不会让人失去生活的乐趣、看什么东西都没意思?其实并非如此,佛学是让人更自由,是让你能够自由选择你想要体察什么东西。排除主观想象的干扰,你能获取更丰富的体验。据说,那将是更大的乐趣和幸福感。
好,至此佛学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无我”和“空”,我们都说了。把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有一个更高级的层次,咱们明天再说。
今日电影推荐:《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导演1999年上映 豆瓣评分7.9
12月18日读书心得
[if !supportLists]一、[endif]走近钱钟书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详细年表
1910年10月20日(公历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教育世家,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子泉),叔父钱基厚(钱孙卿)。
1925年,钱钟书十五岁返家度暑假,乃得知《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 等选本,从此开始系统阅读,是一生治学之始。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入校不久就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高到让同学拜服的地步,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
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
1933年,与杨绛订婚。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任教。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87.95分,为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平均分最高)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同船赴英。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之后随妻子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女儿钱瑗出生。
1938年秋,与杨绛乘法国邮船回国。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在湘西两年。完成《谈艺录》最初部分,约相当于《谈艺录》初稿的一半。完成《围城》 的布局、构思,有《中书君近诗》一册。有论文《中国诗和中国画》。此文后来收入了《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旧文四篇》和《七缀集》。
1941年,由广西乘船到上海,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散文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由开明书店出版,是“开明文学新刊”之一。写作《围城》。其时困顿于上海沦陷区时期的经历和情绪,对《围城》题旨和书名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
1945年,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文评《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
1949—1953年内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责外文研究所事宜。1953年院系调整,清华改为工科大学,文科部分并入北京大学。钱钟书摆脱教务,在文学研究所工作。
1955—1957年,在郑振铎、何其芳、王伯祥等人的支持下,穷两年之力完成了《宋诗选注》,选注了宋代81位诗人的297首作品。
1958年,《宋诗选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五十年代末成立《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定稿小组。袁水拍任组长,乔冠华、钱钟书、叶君健任组员。小组的工作至文化大革命爆发暂时中断。
1966“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经受了冲击。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钟书轻蔑领袖著作,所幸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罗山县的“五七干校”,一度担任过信件收发工作。
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罗山县的“五七干校”。不久,“五七干校”迁至淮河边上的河南息县东岳。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在“五七干校”,钱钟书一度担任过信件收发工作。1970年6月,女婿王德一被逼含冤自杀。
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返回北京,开始写作《管锥篇》。
1975年,海外误传钱钟书的死讯,在港、台、日本等地引起了一阵悼念活动。此误传于1977年前后被澄清。《管锥编》初稿完成,此后又陆续修改。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诗作《老至》寄寓了对形势的感受。
1979年4月至5月,六十九岁的钱钟书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赴美国访问。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等,大受欢迎。《管锥编》1—4册由中华书局相继出版。《旧文四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收有《中国诗和中国画》《读〈拉奥孔〉》《通感》《林纾的翻译》等4篇文章。《宋诗选注》重印。
1980年11月,赴日本访问。在早稻田大学作《诗可以怨》的演讲,《围城》重印。
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1983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身份主持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并致开幕词。《人兽鬼》和《写在人生边上》被列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
1984年,钱钟书的《也是集》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
1985年,《七缀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9年,《钱钟书论学文选》由舒展编成,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
1990年12月,电视连续剧《围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普遍好评。
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人物贡献:
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钱钟书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人物轶事:
少年生活
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按照惯例,钱钟书一生下来就过继给了伯父。钟书四岁,伯父教他认字。六岁,送入秦氏小学,不到半年,因为一场病,伯父让他呆在家不再上学。后来进私塾,伯父又嫌不方便,干脆自己教钟书。上午伯父出去喝茶,给一铜板让他去买酥饼吃,给二铜板让他去看小人书。钟书经常跟伯父去伯母娘家,那有一个大庄园,钟书成天贪玩,耽误些功课,伯母娘家人都抽大烟,总是半夜吃夜餐,生活无规律。一回来,父亲见钟书染上许多坏毛病,大骂,但他总不当着其他孩子的面骂。钟书十一岁,考取东林小学,而伯父不久也去世了。尽管父亲负责他的学杂费,但其它开支无法弥补,没有作业本,他就用伯父曾钉起的旧本子;笔尖断了,他就把竹筷削尖替用。钟书十四岁考上桃坞中学,父亲在清华大学任教,对钟书的作文始终不满意,他从此用功读书,阅读了大量的书,渐渐地他可以代父亲写信、写诗,父亲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钱钟书18岁时考入美国圣公会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他常为父亲钱基博代笔写信,由口授而代写,由代写信而代做文章。
一次钱钟书代父亲为乡下一家大户代作墓志铭。偶然间,他听见父亲对母亲称赞那篇文章,这是钱钟书第一次听到父亲称赞他,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杨绛晚年回忆,钱穆的《国学概论》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请钱基博为之作序。钱基博就让钱钟书代笔。序写好后,父亲一个字也没有改动。《国学概论》出版时,没有人看出这篇序是一个刚满20岁的年轻人代写的。
人物评价:
钱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里面最后一个风雅之士。他是一个纯净的读书人,不但半点没有在政治上向上爬的雅兴,而且避之唯恐不及。钱先生自负有之,但很有分寸。余英时(当代华人世界历史学家、汉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钱钟书的记忆能力无疑是超凡的,他精通多种语言,能背诵无数的诗词和文献,能将经史子集随手拈来、头头是道,比起今天电视上外强中干的学术超女超男来判若云泥。
钱钟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被誉为是“博学鸿儒”、“文化昆仑”。
钱钟书还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钱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遗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晓。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走近《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作品人物介绍
在写《人·兽·鬼》的时候,钱钟书似乎还是着迷于讽刺嘲笑,着迷于妙语连珠,着迷于意蕴题旨,人物形象却都还模模糊糊。而《围城》则不然,不但有李梅亭、曹元朗、高松年、周经理、范小姐等寥寥勾勒几笔却给人深刻印象的漫画式人物系列,更值得珍视的是方鸿渐和孙柔嘉这两个独特的人物。
方鸿渐
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很多学者把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就像一无用处的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几乎唯一的好男人一样,方鸿渐也是《围城》中最好的人——或许除掉唐晓芙。在整部小说里,只有一个唐晓芙,是纯洁而可爱的。这是因为她对方鸿渐来说,还是虚无缥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她是一个幻象。而但凡有真实感的人,就都是可笑的、猥琐的、虚荣的、卑鄙的。方鸿渐优于里面的每一个人。我们知道,乱世是英雄或枭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争又于事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方鸿渐的悲剧是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结果和对比。
《围城》人物谱里更有独特意义的是孙柔嘉。这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个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这个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这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中国道家文化中的所谓“阴柔”,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所谓“权谋”,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影子。在钱钟书之前,甚至之后,似乎还没有人写出来过。但她不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全部复杂性的人,当她掌控一切后,婚姻、生活和命运,却又似乎全都失控了,这个转折表达了另一个层面的“围城”困境,也使我们无法用三言两语来概括这个人,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说不尽的一样,她也是说不尽的。
苏文纨之名可引谢惠连的《雪赋》:“凭云升降,从风飘零,素因孤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此诗正注释苏文纨在小说中的际遇,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却沦落到先与方鸿渐诸人玩爱情与智力的双重游戏,待理想破碎,容颜渐老时草草下嫁,及至为人妇时,又诱惑赵辛媚与之发生私情,演绎了一出人生闹剧。她工于心计,喜欢男人簇拥在自己周围,男人之间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赏玩味并从中得到所谓的爱情的满足。伪洁与易染使她追求的女性新生活注定是媚俗的。
唐晓芙之名,大约来自《楚辞·九歌》。诗中“湘君”一节唱到:“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唐晓芙纯真天然,恰似“出水芙蓉”,她与方鸿渐同属理想青年,是方的最爱。但她偏执于女性彻底解放,竟要求“占领爱人整个生命”,方鸿渐也窥破她“不化妆便是心中没有男人”的私心偏见,于是两人误会不断、喜悲更迭,方鸿渐最终不能随他心愿。可怜一对进步恋人,双双为理想所眈。唐晓芙纵是满腹诗书也枉然,到头来连婚姻都虚无缥缈。
《围城》电视剧:由黄蜀芹执导,陈道明、英达、吕丽萍、李媛媛、史兰芽、葛优等主演,于1990年播出,10集,豆瓣评分9.1。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95天,今日小理论是:色即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