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想改掉坏习惯却总是事与愿违?
大家有没有坏习惯改了很多次却总是“旧病复发”的经历?比如你想改掉睡懒觉的坏习惯,早上却经常起不来;你想瘦身练出马甲线,除了刚开始去过几次健身房外,后面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坚持下来;你想阅读学习,一口气去图书馆借了十几本书,一段时间后发现有些书还没翻开还书的时间就已经到了……这时候的你,事后还喜欢责备自己、贬低自己、自暴自弃,最后干脆放弃。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因为很多时候这就是人的天性。请先停止责备自己,让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我们总是想着改掉坏习惯却事与愿违呢?
1、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
习惯从来都不会消失,它们已经被嵌入了大脑的结构中,而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优势,比如你不用每次休假后都要重新学习如何开车,已经形成的习惯会在大脑中形成固定的习惯回路。
大脑中旧有的习惯回路不会消失,我们只能通过养成新的习惯打造新的习惯回路,来替代旧有的习惯。比如,你想改掉自己翘二郎腿的坏毛病,总是不自觉地忘掉,但是某一天有人告诉你,挺直腰背坐立对盆骨恢复很好,当你坚持这么做的时候,发现你翘二郎腿的习惯消失了,因为你坚持挺直腰背坐立的时候,再翘着二郎腿会很不舒服。这就是形成了新的习惯,改变了原来的旧有的习惯。
2、人类都存在思维惰性,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
人类都存在思维惰性,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是产生一种逃离的感觉,想去倒杯水或是外出买些甜点,或是打开购物网站买些生活必需品。写作会消耗我的心智,需要我分配更多的能量去控制自己的思维,这个过程必然是不快乐的。
形成新的习惯的过程也是需要消耗心智的,特别是一个习惯刚开始的时候。比如,想要养成跑步的习惯,刚开始的时候总是要强迫自己,最容易放弃的是刚开始的一个月,还没有形成习惯之前,这个过程必然也是不快乐的。但是只要坚持下去,直到大脑又达到毫不费力的平衡状态,这时候新的习惯就会养成了。人类大脑一直在追逐一种稳态平衡,不会让我们不舒服的状态一直持续,从这个角度看来大脑的惰性思维可以为我所用。
查尔斯·都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提到,“科学家说习惯之所以出现,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如果让大脑自由发挥,那大脑就会让几乎所有的惯常行为活动变成习惯,因为习惯能让大脑得到更多的休息。” 大脑按照惯性去生活消耗的心智是非常少的。
所以想改掉坏习惯这个想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因为坏习惯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回路,旧的回路我们是无法更改的。人类存在的思维惰性,形成新习惯的过程也不容易,自制力不强的人也很难打造新的习惯回路,只能被原来的旧有的习惯回路所控制。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像最近热播剧《我的前半生》里说的一样“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过去的旧习惯我们就让它随波逐流,未来在我们打造新的习惯回路时,我们不畏惧退缩而迎面而上,自律者最自由。
二、习惯的形成过程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40%以上都是习惯性行为,从驾车到做早餐都成了不需要费多少脑子的自动行为。好的习惯养成后,不会消耗我们的心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也让我们更有规律和效率。那么习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每一个习惯的形成过程,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会经历一个“行为发生-->得到奖励-->正向激励-->养成某项习惯”或者“行为发生-->得到惩罚-->负向激励-->养成不做某事的习惯”循环。训练海豚的时候,海豚跳出水面后划出一个圈,会得到驯养人给的食物;一段时间后等海豚习惯后就不再提供食物,直到下一次跳的更高时才又提供食物,这样海豚就会越跳越高。驯养海豚的过程就一个正向激励的例子。科学家还做过实验,将五只猴子关进笼子里,笼子一角挂着一串香蕉,如果有猴子试图摘取香蕉,就会被开水泼到。猴子们吃了几次苦头之后,就再也不想摘香蕉了。这是一个负向激励的例子,最后形成的结果是养成不做某事的习惯。
每一个习惯的形成,都不是一次正向或负向激励形成的,而是通过多次的强化练习形成的。而同时每一种习惯对应着大脑的神经回路,轻微的习惯对应的神经回路“刻痕”也比较少,而持久的习惯,相对应的神经回路的“刻痕”也比较多。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到过一个以实际生活为原型的研究,伦敦司机通过记忆伦敦地图强化训练,产生了大脑结构的变化,而训练强度大的那些司机的神经回路则较新手更多一些,而普通人则完全没有相应的神经回路。
三、如何培养一个好习惯?
要想培养一个好的习惯,首先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养成这个习惯?养成这个习惯是必需、现在、马上就要实现的吗?假设再过了几年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个习惯还是重要的确定会去执行的吗?
李笑来老师有一个关于执行力的逻辑图,搞定一件事情只有一条路,就是学会之后,坚持去做就可以了。当然,你可能也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的距离,图中每一个Yes都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做到的。而执行的过程到处都是障碍,这张图中每一个No都代表一个坑,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就会导致事情最后不了了之。
但是好在,世上要做的事情那么多,但我们不用每件事情都去尝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这种尝试注定会失败的。)我们只需选择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事情去做。
既然是重要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坚决学会,坚持去做,不达目的不罢休。
解决了意愿和执行力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培养一个习惯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1、设定仪式
在培养一个习惯之前,我们需要先给习惯设定一个仪式,这个仪式就像一个信号,表示我们要开始做某件事情了。仪式感能够帮助人们在精神上产生更严肃的效果,自我催眠进入到某一种特殊的状态。这种仪式如每天早起后,关掉闹钟,就打开电脑或者笔记本开始学习;或者每天下班后打开手账本,即开始记录当天的时间开销;出门锻炼之前先换好衣服;甚至打开台灯、洗个热水澡等等都可以作为仪式。固定在某一个时间或设定某一个信号出现的时候,去做某件预先确定的事情,会更容易进入状态。
2、循序渐进
培养习惯的时候我们需要循序渐进,将大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目标,而不是一开始就直奔着目标去,特别是那种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完成的目标。比如我们想要养成早起的习惯,想要一步到位,这样会消耗自身很大的能量,就会很难坚持下去。但如果平时都是7点起床,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5点起床,那么我们第一天闹钟设置6:45,第二天6:30,……每天比前一天早起一点点,直到习惯养成。如果本身目标做起来很容易,那么不要考虑太多,Just do it,即刻行动吧!
3、减少心智消耗
习惯培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比如养成早起的习惯时,某段时间需要晚上加班到深夜,造成早上起不来,没有达成预想的目标。千万不要去责怪自己,而是告诉自己这是很正常的,等特别事项的影响消失了恢复常态后,只要按照原来的目标继续走下去就行了。就算是发现某一段时间完全忘记了这个目标,也无需自责或者内疚,再继续执行的时候我们给自己设置一些防范风险的措施,只要目标不变,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行动都不晚。自责和内疚会消耗我们的心智,而且这些无意义的消耗心智的模式,对达成我们的目标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我们要“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当目标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的时候,对我很有用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毕竟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养成好习惯,而不是沉迷于后悔之中,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活在未来。
4、 前期主要靠外部约束,后期主要靠自我约束
刚开始的时候,习惯回路还比较催弱,需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去监督我们。这时候可以加入一个小群体中,在同伴的监督下完成任务。也可以运用习惯养成的APP,比如种子习惯或者微习惯,每天坚持打卡。一个人也许走的更快,但是一群人走的一定更远。
在后期的时候,就主要靠自己的内部约束了。如果没有内部约束,一旦外部约束没有了,很快就会被打回原型的。内部约束的时候,并不都是痛苦的,我们要赋予一件事情强大的意义,或者采用下面要说的奖励机制的方法,在内部约束的时候,需要采用不会消耗我们太多的心智的方法。
5、设置奖励机制
最后是要给自己培养习惯的过程设置一些奖励,奖励的形式因人而异,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比如有的人觉得完成某件事情后,给自己金钱上的奖励会很有动力,那么就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奖励基金。又比如金钱奖励对我没有效果,但是我很喜欢有成就感的感觉,我从去年开始记录时间日志,就在自己的手账本上记录,看到一沓厚厚的本子,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也会觉得记录这件事情有意义且很有收获,这种成就感就是对我的奖励。再比如,我现在写作的动力就是拿到微信的原创功能,开通原创就是对我的一种激励形式。我想奖励其实就是一种在习惯形成过程中的正向反馈吧,长此下去,奖励越来越多,坚持下去就会越来越容易了。类似的还有设置习惯打卡记录、给一件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也是正向反馈培养习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