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总是在无形中扼制孩子的创造性,从而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这其实是教育的悲哀。
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所以我们不能再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孩子,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比如说,孩子的音乐智能非常强,但是空间和视觉智能比较弱一点,如果父母非要孩子放弃学习音乐而改学画画,只能事与愿违,结果就是大人气急败坏,孩子痛苦不堪。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差生,所谓的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差家长说的就是那些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特长,盲目的以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去学这个学那个的一些家长。那差老师呢,就是拿成绩一刀切,给学生贴标签,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我们都知道,牛顿在小的时候是被瞧不起的“差等生”,被老师列为“问题学生”,被同学称为“笨蛋牛顿”,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懂他的好舅舅,一直在背后支持他,鼓励他,让他有机会重返校园,后来也就是在格兰瑟姆中学,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校长,这位负责的校长和牛顿的舅舅说,“伊萨克·牛顿有天才的头脑,是格兰瑟姆中学的老师水平太低,无法教好孩子,才把他看成是问题学生,应尽快给他找一所更好的学校,不然会耽误他的智力发展”,最后他们把牛顿送进了剑桥大学读书。所以说“问题学生”,有问题的不一定是学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包括家长和老师,应该多观察孩子,让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