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齐物论》里有几句:“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熟知天下之正色哉?”
毛嫱和丽姬都是古代绝色美女,人们都认为她俩是大美人,见了她们会走不动,围观吹口哨,抛媚眼,流口水。可是鱼见了她们吓的赶紧潜到水底,鸟见她们来了,惊的高飞,而麋鹿遇到她们则吓惊慌逃窜。人,鱼,鸟和麋鹿,这四者谁真是懂的美呢?
庄子在《齐物论》里讨论的是万物的差别和统一。就上面这个例子来说,美肯定存在,但因为人,鱼,鸟和麋鹿不是同类,所以美的标准是有差别的。各有各的美的标准。
在这里不谈庄子“齐物论”,只说说人为什么总爱误解动物。我们经常形容美女的一个词叫“沉鱼落雁”,由此看来,沉鱼,不是鱼害羞,是害怕,鱼见到美人潜到水底是怕美人逮着它,吃了它。至于落雁,估计是把雁吓破了胆,没能飞高,吓的心脏病发作,掉地上了。
再往深处联想,童话里的美人鱼,聊斋里的狐狸精,西游记里的蜘蛛精,白骨精。民间故事里的白蛇传等等,人为什么这样“迷恋”动物呢?总是设想这些动物会爱上人!动物真会爱上人吗?跟人类最亲近的动物当属狗,也最通人性,很多关于狗忠于主人的故事,但是绝对不会有“狗精”出于公母(异性)之爱而爱人类。这种爱只是出于依赖,而非出于“性”。
那么,童话,聊斋,神话,民间故事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与兽”的美丽传说呢?先不回答问题,先假设下一些场景,看看是什么效果。
童话,美人鱼,王子抱着条湿漉漉的大鲤鱼在床上,鱼腥味满屋子,鱼鳍刺破了王子大腿……王子在这情况下,他行吗?
民间故事,白蛇传。许仙被一条碗口粗的白蟒蛇跟缠粽子,一圈圈缠着在床上打滚,这时许仙能有兴趣吗?
聊斋,狐狸精。书生在床上抱着一个毛茸茸的跟只猫大小的狐狸,狐狸骚气冲天,毛飞的满床,这时候书生还中不?
西游记,白骨精。和尚抱着骷髅架子在床上……和尚是人,又不是狗,怎么会喜欢骨头呢?换蜘蛛精吧,和尚被一个八脚大黑蜘蛛抱紧在床上……和尚肯定会吓尿。
假设的场景里,人肯定受不了这些动物。更别说爱了。那为什么会有这些美丽故事?细想想,这些故事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动物会变人形。人形,对,这才是关键。人爱的还是人,这些动物必须有人形才能够上床。
之所以人臆想出这些美丽故事,恐怕源于生活里得不到人,才幻想到动物。可是那些动物会同意吗?它们肯定说NO!并且说完NO,就崛起尾巴飞逃了!这些人,太恐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