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分享“化书成课”(你)给我带来幸福感受的一开始,我就想说:“遇到你,真是我三生有幸”!但遇见你,也绝非那么偶然!
现在回想起来,已经记不起是因为谁,让我在这样对的时间里遇见了你;因为什么样的勇气,接受并爱上了你!我隐约模糊的记得,是谁发了什么朋友圈,我无意间看到了你,仅是好奇地打量了下你,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现在大家发的朋友圈内容那么多那么多,信息量那么大,每天我是没有精力去看完每个人每天的新鲜事新鲜新闻的,所以我能在茫茫信息中捕捉到你,真是三生有幸。
但如果说仅是好奇,不是热爱,又怎能让我滋生情愫!正巧的是,我刚创立了一公司“遇见未来”,一切从遇见美好的未来开始。初衷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链接更多的人脉和资源,汲取更多的能量,更好的输出,实现更多的个人价值。而化书成课的文化价值观刚好很对我的味口。
原来我一直等的就是你,这绝非偶然!
化书成课,是一门课程开发和设计技术,能让学员快速将书中的内容进行拆解、整合、重构、延伸、创新,最终形成可被分享的、体系完整的课程。
化书成课的精髓,在于书本知识的快速内化与转化输出。最终的呈现,是书中知识与你的经验结合而成的“智识”。
化书成课的价值观,明确方向:不只是提供培训分享,更是提供成长路径;共创共建:不只是提供连接,更是智慧共享的社群;学以致用:我们的分享不只是给你知识和方法,更是帮助你举一反三的应用。
好了,渊源介绍完了,化书成课的介绍也简单介绍了(顺便做个软文广告了),下面我来说说化书成课给我个人带来的重构、延伸和创新吧!
1、学习“化书成课”,对基本逻辑和内容有了新的定义,重构了我的思路:
以往我制作课程的常规逻辑是:确定课程方向、整理素材、搭建课程结构、整合素材、课堂呈现;
而化书成课的流程是:确定课程方向、选定合适书籍、梳理课程内容、确定课程价值、搭建课程结构、设计内容转化、课堂呈现规划。
可以看出并可以确定,我以往是完全忽略课程价值和设计内容转化的。
有没有价值不知道,只管做出课件,尽量将课件做到我自认为的完美即可,色彩搭配完美、字体大小完美、布局完美、翻页切换完美等等,具备不具备商业价值没有考虑过。
至于内容转化是什么,不知道,只管讲就行,我的舞台形象好就行,我演讲的语气抑扬顿挫就行,我准备的内容都能讲完就行。
再还有课堂呈现规划。我以往会考虑到讲课时避免一个人在讲,也会设计一些互动,但也顶多是用提问题方式引起大家的共鸣,却不知道还有很多的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课堂呈现需要很好的规划!不同内容有多种不同的方式!
学习了化书成课,很显然,这些很重要,至关重要!
2、 学习了“化书成课”,对教学模式有了三个大的转变:内容变问题、讲授变研讨、答案变共识。这其实也可以算课堂呈现的一部分。但我还是想单独分享下。
打破了原有的讲课人是老师,听课者是学生,转变为老师只是配角,学员是主角,相互赋能。教学目标从教出来,转变到了自己学到领悟到。
只有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去找到合适的方法,并通过实施来完成教学目标。这个转变深深的激发了我。时刻都在警醒自己不要以灌输为己任!
3、学习“化书成课”,让我意识到:课程的标题很重要。
根据以往的认知,我会这样的命名:《高效会议管理》《跨部门沟通技巧》《个人品牌建设》《文案写作课程》《顾问式销售技巧》,这样的命名很好吧?!
课程的群体是谁?听这样的课有什么更高的价值?目标学员不明确,课程价值不明显!以至于课程无法吸引老板买单,无法让学员买单!
“化书成课”简单的总结课程命名需要WBC三要素:Who目标学员、Benefit课程价值、Content课程内容。
那如何被买单呢?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设计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第一,用专业制胜,比如《培训经理如何建立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基于价格成本分析的采购谈判》。
第二,量化课程收益,比如《三招搞定绩效考核》《客户投诉的五大良药》。
第三,善用比喻,比如《思维导图——舞出你的内在力量》《领导者之剑——问题分析与解决》。
用以上标题作标题,我相信不论是冲动型消费者还是理性型消费者,都逃离不了“需求决定消费”的魔掌!因为标题的魅力!
4、“化书成课”更新了我太多的旧知,又学习到了很多的新知:
新知比如:课程结构设计的五种逻辑;编写案例的五个要素;案例的6T法则;五星教学法;GEEAT化书法;提炼流程化书法等等等等……
再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我的旧知故事吧:
原来可以用一本无趣的书或多本书,用很多手法变成具有商业价值的一门课程!
这可不是单单的总结下,然后做个PPT那么简单,需要统筹很多步骤(比如不是每一本书都会告诉读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而课件的商业价值在于能解决问题。
可如果问题的制造者并不知道自己才是被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在课程的一开始就有必要引导:问题为什么需要被解决?解决后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其次才可能是:问题本身是什么?谁在制造问题;然后是:如何处理和解决问题;最后可以是把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其他方面或者是我学到了什么等等。
这个过程在化书成课中被总结为:Why? What? How? If? 也被称之为“库伯学习圈”。这仅仅是将书化成课(具备商业价值的课)的其中逻辑之一,接下来要去实施步骤啦!
将书化成课,简单的说:就是要在一本书或多本书中,筛选出你要讲的内容,然后需要按照不同需求、不同类型、不同逻辑等进行分类,再按照“库伯学习圈”或其他方式进行重新排序,最后进行权重分配。这一系列过程被称之为CSRP模型(Choose、Sort、Reorder、Prioritize)。
在这个课程开发中需要谨防几个陷阱!
要考虑和分辨出这书中的这部分内容和课程开发有关系吗?学习这个课程的学员需要学习并掌握这样复杂的知识点吗?
在开发课程时往往会觉得这个也很重要那个也很重要,这个也是必需的,那个也是必要的,准备了一大箩筐,于是讲了一大箩筐。但是和最初要解决的问题大相径庭。
化书成课将此内容归纳为:以目标为导向,以用户为视角。
课程这个时候差不多可以开发好了,但这才是课程呈现的开始。
我们的绝大多数,在这个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个共鸣:“我讲的很好啊”“我讲的很深刻啊”“很多重要的部分我都强调过好几遍了呀”“效果一定很好”。。。。。。
等培训效果评估结果一出来都傻眼了!
外训的时候最多看到的是“一般”“不满意”,少量的看到“非常满意”,而企业老板做评价的时候会说“还是效果不明显,老师走了,效果也走了”;
企业内训的时候会出现:销售业绩还是一般,销售方法还是老一套。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都忽略了:设计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环节。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在此处就是很好的体现了,可好的课程活动环节应该怎样去设计呢?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呢?
最好的效果是:提升学员的参与度;让学习更有趣;让记忆更深刻;现场就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
而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具体设计方法是:概念性知识运用“搭积木”、“连线法”、“破墙而出”的方法;流程性知识运用“拼图法”、“粘贴法”;方法性知识运用“五星教学法”;反思性知识运用“多角度角色扮演”“多物品角色扮演”“图片法”。
不同的课程内容适合不同的设计技巧。
分享到现在,我感觉我还有很多很多没有说完,也才只是分享了很简单的部分而已,层层有玄关,点点有章法。
先分享这么多吧!下期我们再见!
“化书成课”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学习社群,也是化书成课以后继续实践,不断练课提能力的实践基地,更是让你实现能力、收入、资源、品牌、人脉共同成长的讲师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