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开场十分钟是惊艳的,尤其得知这是导演“处心积虑”跟拍了好几年的素材成果。后面的败笔通通可以原谅。
我是个经常关注次要的事情的观众,仅因为这个“地点”的问题,就可以坐到电影院里,观看一个似乎不完整的故事——我这种围观者也太容易打发了。
冼村公交站,十多年前经常跑的地点之一,在村落与城市的交汇点,有许多有意思的存在,当然,都有种临时性,包括在场的人的情绪。若干年后,那些人和事干脆全部彻底消失,公交站倒还是在的。“一切都会过去。都会被忘记。”
回到电影故事: 一个“场地”的更新,带来一些权力与利益的重新洗牌,还有什么比现任位置的人死去更方便洗牌的? 所以唐主任的死是开启故事也是合拢故事的“按钮”,这个闭合回路是很应该的。
字幕里看到了三个编剧的名字。多人博弈的结果并没有产生均衡平庸的剧情,四个符号式人物(唐主任、姜总、林慧、阿云)当中仍然是唐主任的戏份最足、经过此人“讲述”的故事最多、最接近“不方便的真相”。
也可能只是因为,编辑们对这号人物关注最多,才会不惜厚此薄彼。而导演的关注点原本是符号式人物之间的性与情之纠葛,在有限的空间与预算之内把自己的想法实现了,并没有更进一步打造该片的想法。所以效果也就只到这里了。
片中不断地用字幕提醒,这是哪一年,哪一个地点,把符号式人物放进这个时空场内,让他们继续按导演的想法去演戏。但是,正因为他们只是符号,观者不会对他们产生同理心,对导演的“性与情”路线无感,也就很正常了。
小友们去看了《风雨云》回来,纷纷吐槽, 大呼上当,多是不满于故事的稀松及导演的手法贫乏,推荐了我看《杀人回忆》(2003韩国片)。
有对比就更明显: 人物是故事的中心,人物垮,则故事垮。场景是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有“共谋”的作用,而这一点,在《风雨云》中真的是割裂的。
不过我仍要为冼村故事辩护的是: 这里还真不需要“人物”,因为套路早已滥熟。这就是为何,我有耐性只看我想看的部分。——看了又如何? 又不能改变什么。
传说中的103日杀青,过审用了将近四年,这些数字也能说明问题。我们折腾的,跟别人悉心打造的,根本是两种“艺术”,无法相提并论。还有,如果不是前年因缘际会在一个小剧组内混了两天,有许多台前幕后的事是会更无感的。
真的,很多事情是看到制作过程,才会产生“尽可原谅”的心理。
顺便一提,看《风雨云》,有强烈的阿乙小说既视感。他的小说常常让人很不舒服,但是现实分明比这个还要令人难过,因此,败笔与现实都是并存的,也就不苛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