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有学问的人都推崇天道,那么天道玄妙在何处?
天道周行不殆,生润万物而不宰;无所偏,无所私,行于万物不居功,不自矜。圣人尊天道为师,以天道为标准,以天道为借鉴。故圣人之心清静如水,天地可鉴也,万物之镜也。
圣人动静皆合时宜,皆得其所,其明白天地之德,与天合一,是谓大德。用此来平衡协调天下之事,就是与人合一。与人合一,称为人乐,与天合一,称为天乐。拥人乐与天乐者,是谓天人合一者。
庄子说:“我的宗师啊!我的宗师啊!调和万物不认为是义,泽及万代不认为是仁,比上古久远不认为长寿,覆盖上天,承载大地,雕刻万物也不称为智巧,这就是天乐。”
天乐,天德者。庄子说过:“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故知天乐者,不怨天,不尤人,不被外物所累,不被鬼神所害。所以庄子又说:“动时如天运转,静时似地安然,其心安定而为天下之王。鬼神不为害,精神不疲劳。其心安定而万物归附。”
说的是以虚静推及天地,通达万物,这就是天乐。天乐则包含人乐,所谓天乐,就是以圣人之心来养育善待天下。
当初,舜问尧说:“天子之心何如?”
尧说:“我不怠慢孤苦无仃的人,不抛弃穷人,悲悯死者,善待孩子,哀怜妇人。这就是我的用心所在。”
舜说:“好虽然好,但不完善。”
尧问:“那么应该怎样呢?”
舜说:“天德运行,自然呈现安宁,日月照耀,四季交换,就像昼夜交替一样有规律,云聚来就降雨一样。”
尧说:“我的做法真是庸人自扰,徒增困扰呀!你是与天道合一,我只是符合人事罢了。”
尧帝心怀仁义,体恤民情,而百姓的悲苦恰好成了尧帝彰显仁爱的前提条件。所以尧最后会承认,自己所做的无非是应付人事。纵然如此,尧舜的美德实至名归。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美德的人少之又少,而后才大加以赞扬。若像尧舜这样的人很多,这个世界又会使怎样的美好呢!
孔子想把自己整理的书籍保藏到周王室图书馆去,老聃当过周王室图书馆管理员,遂听取子路意见去拜见老聃帮忙。结果出了意外,老聃拒绝了孔子的请求。孔子长篇大论一番解释,老聃觉得啰嗦,中途打断孔子,让孔子简明要义。
孔子论,两个字“仁义”。
老聃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答:君子不仁不义就不能立身社会。人的确是人的本性。
老聃又问:什么叫做仁义?
孔子答:中正不偏而且和乐外物,兼爱包容就是仁义。
老聃答:你的言辞太过虚伪,兼爱天下,这太迂腐了!对人无私,不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你是想溺爱天下而让天下人都失去养育自身的条件吗?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日月原本就存在光亮,星辰原本就有各自的序列,禽兽原本就有各自的群体,树木原本就直立于地面。你还是依着自然的状态行事,顺着规律去进取。你这么急切地标榜仁义,不就像打着鼓去寻找迷失的孩子,鼓声越大跑得越远吗?你是扰乱了人的本性啊!
老子在没著《道德经》时,虽然也没做什么,但名声还是远播了出去。
士成绮不远万里,历经百日来见老子。见到老子,一边抱怨自己的艰辛,一边又数落老子像个俗人。
老子漠然不应。
第二天士成绮复见,觉得昨日言论太过激烈,但还是挺着面子向老子请教。
老子说:“先前,你说我是牛马,若确有其事,我不认反而会遭殃祸。我自以为已经超脱于众人又归于众人了,所以,我接受别人的称号就长久接受,并非为了接受而故意接受。”
士成绮先是避开老子的影子以示尊重,又过于着急,没脱鞋就进了老子的屋里,问道:“如何修身?”
老子说:你神情严肃,目光专注,言论专横又自命不凡。就好像是马被拴住而不得不停下,想动受到约束,动起来又像放箭一样迅疾,明察而精审,自恃而外露骄矜之态。你不能相信这就是人的真实本地。
老子说过:得道的至人啊,他即使坐拥天下,也不会为天下所累,不为权动,不为利诱,他会深究事物的本原,持守事物的根本,所以忘乎天地,忘怀万物,而精神世界不曾有过困扰。通晓于道,融合于德,辞却仁义,摒弃礼乐,至人的内心也就静定了。
某日,齐恒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制车轮,他放下椎和凿走到堂上,问恒公所读的书讲的是什么?
恒公答:“圣人之言。”
轮扁问:“圣人还活着吗?”
恒公答:“已经死了。”
轮扁便说齐恒公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恒公不悦,一个伙夫也敢质论我!就让轮扁说出个所以然来,不然就处死他。
轮扁说:“我从我干的活中观察到了这个道理。砍制轮子,榫眼砍得宽了就会松滑而不牢固,砍得紧了就会涩滞而装不进去,不松不紧,手上顺利而能应合于心,这种奥妙虽然嘴里说不出来,却有技巧在里面。可惜我却不能使我儿子明白这奥妙,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掌握这个技巧。所以,我活了七十岁,如今老了还在自己砍轮子。古人与他心中难以言传的妙理一起死了,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不徐不疾,得之手而应于心”,所谓得心应手,这就是心法。而心法这东西,恰好玄妙的很,不能言传,不能身授,只能心悟,故就有了“悟道”的说法。道的性质也是如此,难以言传,难以形授,故又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一玄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