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通过观摩了三位特级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强镇球老师的《分数的意义》,这节是小学数学五年级的课程,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分数的前提下,再一次探究分数的意义。强震球老师的课通过想象导入(出示数字1,看到数字1能想到什么?)从而引出数字1有更深刻的含义。接着理解单位“1”,通过展示3组上面都是4个圆形,下面分别是1,2,8个圆,将每组的第二行圆看做“1”,第一行可以用不同的数来表示,从而引出比较标准不同,所表示的数不同。通过两个学生和老师的身高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理解比较标准。紧接着让孩子回顾旧知,小组讨论已学的数学知识,有没有数学比较标准的知识。通过学生回答(时间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让学生理解比较标准亦是一个单位,数学上称之为单位“1”。认识并理解单位“1”后,通过三道不能的练习,让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建构过程。
让学生总结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然后学生感知理解分数,最难理解的就是单位“1”。接下来通过练习(把不同行的花看作单位“1”,来用分数表示数。)
从而让学生总结出单位“1”,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关系。(把单位“1”平均分,再表示数用分数,表示的数是单位1的倍数时,所表示数是整数。)然后通过数轴上找数,巩固练习。最后问题引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如果继续研究分数,你还想研究分数的哪些问题?)强震球老师的课,让我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建构过程。在课程设计上,要体现知识设计上的螺旋性、结构性、关联性。让学生的数学知识经验由经验性理解到原理性理解再到文化性理解不断过度。
俞正强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俞老师准备了已画好的饼道具,(分别是:两个饼,一个饼,半个饼,小半个饼,小小半个饼)让学生说出数学上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学生回答的参差不齐,各种各样。通过让学生观察饼,发现整的饼用整数来表示,不整的饼用什么数来表示?体现分数的必要性,分数是数学的纪录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探究不整的饼是怎么得来的(本节课的核心),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结合文字理解分数各部分的含义。学生已有的认知让学生自己读写分数,对各部分组成命名,并进行纠正。通过反复询问每个分数是怎么来的,理解分数的初步意义。通过学习几分之一分数的意义,逐步让学生自主说出几分之几分数的含义。从而通过观察饼的大小,让学生总结出分数的比较大小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怎么比较分数的大小,而不是死记硬背。
俞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了真实的数学课堂,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学生本身就会学习,学生会的不交,学生不会的要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这节课分数的读写,和把整的饼变成不整的饼怎么做到的不用教,教的是数学的纪录方法。
刘松老师《有序的数对》这一课,课前出示方格图(没有方向,单位,原点),让学生说出a点的位置,学生说出不同的位置。刘老师通过变换方格,让学生感受方向、原点、单位的必要。从而让学生总结出数对确定位置的三要素(原点、方向和单位)。让学生说出不通点用什么数字表示,从而得出每个数对是一个点,每个点可以用一个数对来表示,二者是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初步建立初中要学习的有序数列的含义。接着基础练习通过寻宝题,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画坐标系的重要性。衔接拓展:通过研究数对的四则运算,适当的渗透一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通过研究数对与轴对称,适当渗透关于x轴,y轴对称数对的变化规律。刘松老师这节课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让孩子建立知识的脉络,为今后的初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打破孩子的思维定势,培养孩子从多方面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