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讨论后提出新的分析需求,都有点感觉客户好像在点餐!
生信工程师与厨师,一个整天面对代码和数据,一个整天与锅铲和食材打交道,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不少共通之处,也有本质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做一个详细的对比:
一、相同点:都是“流程工程师”
维度 | 生信工程师 | 厨师 |
---|---|---|
流程化思维 | 设计分析流程(pipeline),从原始数据到最终报告,步骤清晰、环环相扣。 | 设计菜品制作流程,从备料到成菜,讲究顺序、火候与时间。 |
工具依赖 | 依赖Linux、R/Python、生物信息软件(如BLAST、GATK)。 | 依赖锅碗瓢盆、刀具、炉灶、烤箱等厨房工具。 |
经验积累 | 经验体现在参数调试、bug排查、数据质量控制。 | 经验体现在火候掌握、调味比例、食材搭配。 |
创造力 | 在标准流程基础上优化算法、开发新工具或分析策略。 | 在传统菜式基础上创新口味、摆盘或融合菜系。 |
结果导向 | 产出图表、报告、科研论文,服务于科研项目或临床诊断。 | 产出菜品,服务于顾客体验或餐厅盈利。 |
二、不同点:一个“虚拟”,一个“现实”
维度 | 生信工程师 | 厨师 |
---|---|---|
工作介质 | 数据(测序数据、基因组、表达矩阵),不可见、可复用。 | 食材(蔬菜、肉类、香料),可见、不可复用。 |
错误容忍度 | 可以反复跑流程、回退版本、debug,错误成本较低。 | 一旦炒糊、煮老,菜品报废,错误成本高。 |
反馈周期 | 分析一个项目可能需要几天到几周,反馈滞后。 | 一道菜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反馈即时。 |
职业门槛 | 需要掌握编程、统计学、生物学知识,门槛较高。 | 技术型厨师需多年训练,但入门相对容易。 |
工作环境 | 空调办公室,面对电脑,体力消耗低,脑力消耗高。 | 高温厨房,长时间站立,体力消耗大,节奏紧张。 |
三、一个有趣的类比:养鸡 vs 烹饪鸡
正如知乎上一个高赞回答所说:
实验人员养鸡(做实验),生信人员烹饪鸡(分析数据)。
养鸡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烹饪鸡成本低、周期短、反馈快。
所以有些做实验的人觉得“生信很简单”,就像厨师觉得“做鸡还不容易?”——但真要做好,都不简单。
四、总结一句话
生信工程师是用代码“烹饪”数据,厨师是用火候烹饪食材;两者都在用流程、经验与创造力,把原料变成有价值的“产品”。
如果你是学生物信息的,不妨偶尔下下厨,也许会发现调参和调味的感觉,其实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