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学习《桃花源记》,被文中所描述的生活产生了向往,而自古以来,桃花源就一直是我们理想的生活,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匪恶霸,邻里之间和和睦睦,互帮互助,亲爱精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不用忍受苛捐杂税,也不用服兵役和徭役,这就是普通老百姓向往的理想生活了。
但是,关于桃花源,我们随便想想,这样的生活很美好,仔细想这样的生活可就一点都不美丽了,天下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好的生活必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获得,更多的时候,即使付出了劳动,也未必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我出生的地方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山村。大家对黄土高原并不熟悉,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可以大致分为三种,一类是川,就是有河流经过的峡谷,两边是山,类似于八百里秦川,只不过在广大的黄土高原上,八百里秦川是唯一的,其它的大多都是不知名的小河流,小川道,因为有河水流过,川道里稀缺但是平坦田地就会成为水浇地,产量有保证,土地产量受天气影响较小。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中,所描写的双水村就是这样的生活在川道里的村子。第二类是塬,高塬,一般都是从川爬山而上,山顶上形成的连绵的平坦之地,类似于《白鹿原》中白、鹿两家生活的地方,就是塬。第三类就是山,所谓的黄土峁、黄土梁,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组成黄土高原特色的山区。川、塬、山,构成了黄土高原上的地理鄙视链,山区位于这个鄙视链的低端,而一切的缘由都因为土地耕种的难易程度和收成高低,简而言之,生活在川道里的人比生活在塬上的人富裕,生活在塬上的人比生活在山里的人富裕,生活的好谁愿意往深山里钻呢。
因为黄土高原数千年水土流失造成的千沟万壑,形成这样的独特的地理形态,就在这千沟万壑之中,坐落着数不清的村子,生活着我们理想中的桃花源记中的老农和孩童。
在我小时候,年头节下,出门走亲戚,那可真的就是走。跟着家里的大人,翻山越岭去前塬,下川道,或者是去后山。那时候大人们口中都会说,条件好不好,说的就是家里的位置在哪里?是川,是原还是山区,即使是山区,山区和山区也不一样,有的山区的村子里,都耕种的是梯田,和原,川里的田地一样,耕种方便,而有的山区就条件艰难了,土地都是陡洼,很难耕种。
我小的时候总是很好奇,第一个来到我们这个村子的人究竟是如何开始生活的,他怎样翻山越岭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开荒种地,挖窑洞,建造庄园,养育后代,繁衍子嗣,最后形成一个村子。他又是从哪里来到我们这个村子的,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翻山越岭来到这里的呢?而这个问题没有人能讲的清楚,每年清明节前四天,是我们这个姓氏上坟扫墓的日子,所有的男丁,大人小孩都拿着白纸,祭奠之物先在自己已逝亲人的坟墓上烧纸,祭奠;而后全村男丁一起去本村集体祖先目前祭奠,而这个集体祖先也就是共同爷爷的父辈和共同爷爷的爷爷辈,在往上追述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了。黄土高原大山深处,地广人稀,有些田地上有坟墓,有的清明节前后有外村人来扫墓,有的就孤零零的在哪里,不知道他们曾经是谁的后代,而他们是否还有后人留存于世,这都无存知晓了。
一转眼,我离开村子外出求学,工作至今已经十一年了,老家也已经有五六年没有回去了。前两天跟老家小舅聊天,说起来他跟我讲了一件事,就是去年姥姥去世后和姥爷埋在一起,所以他就给两位人立了一块墓碑。他说村子里有别人说闲话,“有这闲钱还不如在老人在世的时候给老人买点好吃的”。我说他做的好,做得对。
从小我参加村子里白事,知道老人过世后,要有两块方砖,上面篆刻着老人相关的信息,子孙后代的姓名,生卒年月等,但是这两块方砖最后是随着棺木一起埋入墓中的,所以立碑,才能让后来人知道此处埋的是谁,他曾经在这里怎样生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