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见到的外部世界只是我们内心的一个投影,它并不是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因此,只要一个人的内心明亮,他所投射的世界就充满光明,由此所指导的生活和事业就蒸蒸日上。——李克富
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七版,对感觉的定义:一种被激活的感受器(如眼睛或耳朵)创造某种神经信息模式的过程,这种神经信息模式在脑中代表了相应的外部刺激,并且能够启动这种外部刺激的初期体验。
理解这个定义,要记住的重要观点:感觉过程涉及将刺激(如针刺、声音和闪光)转变为大脑可以理解的形式(神经信号),就像移动电话将电子信号转变为你能够听到的声波一样。
要对感觉理解深透,还要知道知觉这个概念。该书对知觉的定义:一个为传入大脑的感觉信息赋予意义的心理过程。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虚。同样是酸,番茄和酸橙的颜色却不同。同样是触觉,针刺和爱抚的感觉却不同。也就是说,感觉需要知觉对外部刺激进行详细解读,神经科学对生物学进行解释。
换能是将物理刺激(如光波或声波)传送的信息转化为神经信息的感觉过程。
感觉适应是指感觉器官对于持续存在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越来越小的现象。比如适应了冰冷的池水中游泳的感觉(皮肤感觉),除非刺激非常强烈或令人疼痛(水突然变热或变冷),否则,那些强度或其他性质没有变化的持续存在的刺激,往往会融入我们意识中(无变化)。一旦有刺激发生,立刻就会引起注意。
阈限是感觉的界限。绝对阀限,即产生感觉体验所需的最小物理量。一个人的绝对阈限并不绝对,它会随着我们头脑清醒程度和生理状况而持续变化。差别阈限也称最小可觉差,即两种刺激能有一半的次数被个体准确地探测为不同刺激的最小物理差异。比如在宿舍听音乐,你的室友或许会抱怨音量太大,即使你做了一些调整,但对方却觉得你没有做出任何行动,漠视了他的要求。那是因为你的音量改变没达到他的差别阈限。如果你一直调到他感觉到音量真的降低了,这就是他差别阈限。
“色彩并不存在于我们的外部世界”,是因为色彩是大脑根据进入眼睛的光波波长创造出来的感觉,所以,色彩只存在于观察者的头脑中,是我们感觉体验的心理特征。虽然我们都说是红,但你眼中的红和我眼中的红并不相同。那是因为我们对红的体验不一样。甚至有人会把红描述为:朱红、橘红、杏红、粉红、桃红、玫瑰红、等等。
“声音不是一种物理现象,而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是因为声音这种心理感觉的产生,也需要将声波转变为神经冲动,并将这些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心理体验不同,对声音的感觉就不同。在电影院一美女低声说话,有人觉得是噪音,有人却觉得很好听。有人觉得是甜蜜的悄悄话,有人却觉得是话唠。
“颜色和声音都是由我们的大脑创造出来的”,这是因为是个体接受到的神经信息模式,在脑中代表的相应外部刺激体验不同,有个体差异存在。所以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所“见”到的外部世界只是我们内心的一个投影,它并不是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这是因为个体的经验不同,对同一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在社会心理学用“图式”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所谓图式,是指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人往往是经验主义的,过去的经验会对其未来认识事物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的作用,如果大脑里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需要形成新的图式。
图式的主要作用包括:
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的中心。对注意对象的选择,认知者未必能意识到。
2、影响记忆。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3、影响自我知觉。个体会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自我图示是个体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概括性认识。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个体知觉他人,看见的往往是他想看见的东西,即个体倾向于用图示解释知觉对象。
“只要一个人的内心明亮,他所投射的世界就充满光明,由此所指导的生活和事业就会蒸蒸日上。”这涉及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名词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认知者基于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一些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有:
1、经验,即图示。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个体往往忽略他不感兴趣的事情,集中于他感兴趣的事情。同样,能满足认知者需要和符合其动机的事物,往往会成为注意的中心与认知的对象。
3、情绪。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反之,处于消极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用“消极”的眼光去知觉他人。因此内心明亮,世界就明亮,正能量聚集,生活和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如果眼睛瞎了,心就点亮了”。魔术师的表演,告诉我们,我们不只是靠感觉了解世界,更是通过知觉来解读世界。一种刺激变成感觉,最后变成知觉,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在我们体验之中寻找意义。但要牢记的是,我们常常将自己想出的意义,施加在了感觉体验之上。“心亮了”才是真正用意义来指导体验,和眼瞎不瞎都关系不大。所以,“从前我是瞎的,现在我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