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诚老师说:“对故土的思念浓到化不开时,便由舌尖上集中爆发。”
的确,对故土如此,对过往的时光亦是如此。
前些天发视频介绍家乡的栗子,有朋友在评论区说,看的出来,我是真的爱吃。
当然,栗子在我的家乡,在我们的心里,早已不是简单的吃食。
栗子是长在树上,等成熟后自然脱落到地上,再捡拾起来的。我们小的时候,一到秋天,几乎所有的闲暇时光,都是在栗子树下度过的。一放学就跑到西山的栗树炕里,等着栗子脱落再捡起。我们交学费、添新衣的钱,也大多是父母卖栗子换来的。我们在栗子树下写作业,在栗子树下荡秋千,在栗子树下烤棒子,还有干脆认了大栗树做干妈的。
逢年过节,少不了吃栗子,谁家办喜事儿,炒栗子更是必备,待亲朋,送好友,重要的场合重要的时刻,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栗子的吃法有很多,生吃、炒吃,煮、烤、炖都好吃。而我最爱吃的还是炒栗子,尤其是奶奶用大锅炒的。奶奶把洗好晒干的栗子,倒进滚烫的锅中,用摧杵挥扫着把它们翻拌均匀。我坐在板凳上,看着灶膛里忽闪忽闪的火炭儿,听着栗子在锅里噼噼啪啪爆裂的声音,是当年未曾沉淀现在又百般回味的温暖亲切。
那口炒栗子的锅已经多年没有人再用过了,窗棱糊的纸也多被风吹破。前些天回老家,我指着老屋房前的方木对儿子说,爸爸小时候,太爷爷经常坐在这块木头上给爸爸讲他大江南北参军抗战的故事。有些记忆,总能在不经意间在我们的心头涌起,带着故人,带着往事,带着温情,带着爱。我则跟着它,去见一见思念的人,去听一听慈爱的话,轻轻的,静静的。
其实,人的胃也是有记忆的,吃到儿时的熟悉的味道,那抹欢快、那份美好时光,也会随着食物涌动,让人更平和,让人更踏实。
老舍、汪曾祺、梁实秋写栗子,都是身在异乡,在追忆往事,在思念故土。
的确,这是栗子独有的魅力。它长在高高的枝头,在微风中摇曳,在月光下歌唱,先是长针紧簇,继而敞开心扉,在阳光里,在期盼中,由嫩白转为苍褐,无需收割,便自然脱落。
它知道,是大地哺育了它,它自然要落回大地,它是坚果,亦可作粮食。它带着能量,带着感激。
游子在外,吃到了家乡的栗子,也便感知了亲人的惦念,涌上心头的有思念,也有谢意,更有那栗子树下一幅幅写满期待写满祝福的温情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