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之治军之一【415】2023-8-16(2)
父亲大人:您好!
接连着收到您二十三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初二日的信,您说的一切我知道了。
我之所以要招兵去江南杀贼,是认为江岷樵统率的人太少,必须有更多的人,而且不论官、兵都要团结起来,这样他才可以指挥得好、打仗起来才所向无敌。我在八月三十日写信给他,答应接着训练更多的人交给他统带,这就是我练兵去江南的目的。
王璞山(王錱(1825年-1857年,字璞山,家谱名开作,字家宾,自号四愿居士、养拙子、返璞山人。湘乡人,湘中理学家罗泽南之门生。少有志。太平军起广西,途经长沙虽攻城未破,然湖湘震动,听闻太平军所到之处焚儒书毁孔庙,又闻太平军拜上帝会,王璞山招兵护乡,从300湘勇成长为3000楚军,军纪严明,后出兵湖南追击太平军,好出奇兵,每战必胜。转战江西时不幸病逝,时年33岁。后来这支部队随刘松山辅助左宗棠平定陕甘,后刘锦棠带领再随左公收复新疆,为中华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听到七月二十四日江西一仗,谢、易等四人殉难,乡兵八十人阵亡,处于义愤,要招二千人去两江杀贼,为易、谢他们报仇,这是他的本意。
我是为了大局,璞山是为了复仇(大局私仇,兵出有因),我招宝庆、湘乡和各州县的兵,他专招湘乡一县的兵,我要招六千人加上在江西的宝勇、湘勇凑足一万人,让岷樵统领,璞山只招二千人由他自己统带。我和璞山的大宗旨一样,中间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大概是家信上和别人的传话,都没有把招兵去江南的本意和区别对您说清楚。
自从九月以来,听说岷樵(江忠源,邵阳人,晚清湘军名将,1854年1月,援兵庐州城破,江忠源投水自杀年仅42岁。)本县的兵都跑回家去了,我才改变了主意。又听说贼兵退出江西,又窜回上游,攻破了田家镇,逼近湖北,我又改变了主意。璞山自他的招兵买马得到抚台藩台和上级嘉奖后,昨天他到省里时,抚台和藩台又叫他紧急招三千兵到省里救援。听说最近在涟滨(湘乡下面的一个乡村,现在是湘乡的一个街道。)大量招兵开到省里,可惜兵器不够,训练也还不够好,这不是我的主意,也不是璞山最初的主意,而是在形势推动下不得不这样,这是谁也作不了主的事。
季弟(曾国葆,曾国藩最小的弟弟。)回家是他的意思,我不好强留,昨天接到您的信,严厉的用大义责备他,不仅他不敢再要求回家,我也不敢出于私见,让胞弟的做法被别人认为是逃避,而影响到军营里的士兵也想退缩。现在不能再让季弟担任原来的职务,而且我还想到了不能专用本地人才是对的。
我现在想专打水战的方法,想把筏子和船一起用(船为主攻,筏子侧击)。在湘潭驻扎,我和树堂曾考虑办船一类的事。离贼兵远些。是怕还没有办成就被他们来捣乱,使我以前的成绩被废弃。朱石翁已到湖北,一时不能回来。我已派专人去调留在江西吴城的湘勇。听说江岷樵也到了湖北。
我办的一切,都知道谨慎,请不必挂念。
咸丰三年(1853)十月初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