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生活中每个人总会碰到大大小小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为什么有的人显得束手无策,有的人却能够沉着应对,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前段时间学习了得到APP上曲凯老师的精品课《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这个课程正好为大家带来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我们碰到的问题往往分为两类,一类是之前碰到过的类似的,但解决方案已经无效了,一类是出现新的问题,完全没有经验可循。曲凯老师认为,无论这个问题再难,再陌生,都有一套科学、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课程中介绍的这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和理解问题;
第二步,拆分和定位问题;
第三步,提出解决方案;
第四步,总结问题。
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任务或问题自己辛苦了大半天,结果老板、客户却不满意,这往往是老板或客户再阐述问题的时候表达得并不足够细致,而自己也没有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结果导致问题解决过程偏离正确方向。因此想要解决问题,首先就是要能够明确和理解问题。
明确问题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入手:
第一,找出对方关心的问题点。有时候非正式的语言或文字沟通中,问题的定义往往比较模糊,为避免理解出现偏差,务必先明确一下问题,并与抛出问题的人再确认一遍。
第二,明确问题的解决目标。简单的问题通常产生原因较为单一,容易彻底解决。复杂问题产生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比如创业公司的人员流失率问题(行业、员工、企业等情况),想要降为零几乎不可能也不实际。那么通过明确现状与设定目标的差距,才能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案。
第三,明确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源。资源指的是可用来解决问题所能调用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比如50%的人员流失率降到30%,那么就需要HR、行政部门配合,调取员工的薪酬数据、升职记录、离职原因等数据进行分析。
一旦明确和理解问题,接下来便是解决问题的最关键的一环便是定位和拆解问题。为什么有些问题总觉得解决起来千条万绪,没有思路?原因在于复杂问题掺杂了多个维度和变量,通常不可直接被解决,只有拆解成最本质、最细小的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找不到对象这个问题,原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自身层面,一个外部层面。自身层面还可以分为硬件层面(学历、工资、外貌、身高等)、软件层面(兴趣爱好、性格等)。外部层面包括可以接触异性的渠道,是不是鼓励接触的环境等。这样一来,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落地,可以按着这个拆解逻辑分别达到相应的目标,直至问题解决。
拆解问题的方法包括:
第一,用公式思维拆解问题。类似于工作中老板经常在做的事情-分解工作KPI,然后分别安排给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个人去解决。比如广告公司的收入=展现量*点击率*每次点击单价。想要提高收入就要从影响收入的展现量、点击率、单价入手。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问题我们同样可以问自己,这件事情的公式是什么。
第二,假设驱动。“假设驱动”是指面对复杂问题,先做一个尽可能合理的假设,并有目的的去收集信息和数据,并验证假设。无论假设是否正确,不断验证、修改假设的过程,最终得到的假设也就是最接近问题的本质原因。个人理解假设驱动非常适用于解决有过类似经验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第三,搭建问题树。问题树的日常应用我们都比较熟悉,就是思维导图。通过将大问题进行拆分成若干小问题,行动会更加有条理,更容易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把一个个分支问题变成任务,清晰完整的呈现在面前。在拆分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必须遵循“完全独立、相互穷尽”的MECE法则。而前面提到的公式化分类正是保证科学分类的理想方式。
拆解问题之后就是寻找解决方案了。如果知道具体的问题出在哪里,寻找解决方案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只要根据每个独立小问题,寻找对应的解决方法就可以了。如果定位出来的方法仍然略微复杂,还可以继续采用之前的假设驱动和MECE方式来寻找解决方案。比如前面找对象的例子,如果对自身的外貌层面不满意,表面看起来外貌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可以尝试继续分解,分成头发、脸、身材等方面,然后通过改变发型,眼镜搭配、服饰或者健身等方面来改变一个人的外貌。
准备好解决方案,最后剩下的一项任务就是汇报和总结。总结问题的重要性容易被很多人忽视。如何表现自己的能力,说服别人这是个好方案,怎么争取更多的资源。往往取决于汇报得如何。这需要通过之前的分析、研究和测试,逐步让对方明白你现在遇到的这个问题是什么,你有哪些选择,为什么这么做更好?具体的方法就是结论先行,不断分拆,直达不可辩驳的事实;每个论点要突出重点,控制好要点数目。有时候实际情况是,别人觉得是对的,要比自己是否觉得是对的更重要一点。
相信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以上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并不断将之运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一定能够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