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数次地问过自己,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走在弯路上?
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因为如果能够提前知道弯路的样子,就能提前绕开它了。
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复盘过自己做过的种种选择,我发现:在当时看起来是无比正确的选择,在事后看来却蠢得要死。即便我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过一段时间后继续复盘不久前的选择,这种蠢得要死的感觉依然存在。
其实,发现自己蠢,是因为当下找到了比之前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是从跟真实世界的互动反馈中,通过深度思考逐步找到的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世界给出的真实反馈是「因」,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是「果」。没有因,果不可能自然产生。这么看来,走弯路是一个必选项,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走得多,有的人走得少。
或许你会问,那些少走弯路的人,都做对了什么呢?根据我的观察,「多尝试、阶段性地复盘、拓展认知边疆」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多尝试」:尝试了才有体感,才知道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2.「阶段性地复盘」:有了体感,问出好问题,看到自己的准备与达成成果之间差距,找到原因,才有可能突破困境;
3.「拓展认知边疆」:持续不断地发现从没想过的问题,通过大量的学习参考别人的解题思路,就能站到高处,做出合理的判断,重新尝试并拿到结果。
以上三个阶段,持续不断地周而复始,你就会发现:「即便自己正在犯错走弯路,这些弯路也都朝着正确的方向上做积累」。
这么看来,不走弯路是不可能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躲开「在同一个地方持续走弯路」这个选项。大白话说,就是「卡在一个地方出不来了」。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是这么说的:老天正在通过工作生活中的具体挑战,举行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你才会迎来发展,遇到新的问题。当然,你也可以交白卷,但问题始终都在,直到你通过考试为止。或许,这就是「终身学习」的真谛。
用这层视角你可以看看自己,以及身边的朋友,你会发现有太多的人过着一眼就望到头的人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天举行的考试一场比一场难,不想费劲心思突破挑战,选择交白卷的躺平虽然很舒服,但代价就是「没有未来」。
如果你今后做任何事情都愿意先尝试10次,要么你会得到想要的东西,要么你会得到一些你从来都不知道自己能得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