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我的小同事拿给我两本书,一本《小说教学教什么》,一本《散文教学教什么》,两本都是王荣生主编的。介于初中教材散文居多,于是我选择先看关于散文教学的。
开卷就看到一行醒目的字:这是需要你用笔来读的书。我心中暗思量:看来此书不会像我以前所读名师谈语文类书籍来得轻松。尽管有许心理准备,可真正走入书中,还是感觉难以“入门”。
且不说其中一些高深难懂的术语,比如什么“主体性外延”,还有……,我回忆不起来了,单是他对开篇两个课例的评判,我就一头雾水,懵逼了。
一个《老王》,还有一篇《安塞腰鼓》。以我看,两课作为公开课(能让专家教授听的课,老师定很优秀)人老师设计都挺好的呀,但在教授看来,都不咋地。因为书不在身边,具体教授咋说的,我不记得了,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课例的“拓展”及“小结”环节,《老王》的拓展设计是假如你见到像老王一样的下层劳动人民,让你对他说两句话,你最想说什么,由此引出关爱弱势群体的话题,然后老师进行抒情小结。《安塞腰鼓》设计的是让学生以作者,擂鼓者,采访者的角色进行感受采访,从而引出对文章主题的解读,老师再进行抒情小结。
对以上设计,我的直觉当时公开课的效果应该是不错,书上所写在场听课老师的掌声印证了我的感觉。但是这样的设计在教授看来,却……他是咋说的,原话我不记得了,但是我理解的意思就是两位老师的设计都跑题或者说偏题了,没有紧扣什么“主体”还是“个体”文本教学。还有,王荣生教授还提到了某些老师上课让学生依据所需寻章摘句式的阅读,说是破坏了散文的章节美(也可能不是王荣生教授,因为此书是他主编,每一章节不一定他主讲)……得!感觉自己平日里似乎都是这样上课的,甚至百分百不如人家两位老师的设计,毕竟人家是当公开课上的,备课该多用心啊!
就是看到这儿,吓得我不敢看下去了,我担心再看下去开学我连这不合格的课也不会上了。
(但是吧,这书搁了两天,尤其这么一回想,一写,我好像又有点阅读那书的冲动了……回去再看看,看下去,说不定我会有意外收获哦,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