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家里有十口人,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姐弟妹六人。肚子常年吃不饱,顿顿都要秤粮食,就这样也是月末几天就断顿了,只能用蔬菜、水果充饥。衣服就更不用说了。破衣烂衫,补丁摞补丁。大的改小的,长的改短的。绒毯子改制成绒裤子。烂得不能穿得衣服,做了鞋,补了袜子。全家十口人穿得鞋都是奶奶和母亲缝制的。袜子也是她俩亲自做的。我们姐妹几个稍大些,也会织补袜子。
冬天的毛衣、毛裤、毛袜子就是我们织的。那时家里每年都要养几只羊。剪下来的毛就能织衣袜。羊毛要用一种叫“凿子”的工具,把它搓开,凿匀,蓬松起来。“凿子”就是两块手板,宽5-6寸,长七八寸,还有个4-5寸长的柄。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钢丝,有半寸长。两块手板上下压住羊毛,左右搓拉,反复多次,便一把把,一蓬蓬搓好,放到利便处待用。
捻线儿的工具叫“拨吊儿”,铁制的,很沉重。它是一根铁棍,两头细,中间粗,上端有个小钩子,3/2处有个圆片,像一个陀螺。捻一下就转起来。上面就可以操作。羊毛抓在手里,指头搓捻拉长捻细,不断往进续。随着拨吊儿的转动,线儿拧紧,够一定长度时,就缠到那个圆片上面的铁棍上。缠多了,就兜下来。然后单股并成双股或多股,这就成线了。我们自己还会染不同的颜色,只不过染出来的颜色不正道而已!
毛衣、毛裤、手套、袜子,都用它来织。女孩子中有几个心灵手巧的,我们就跟人家学习。用不同的颜色,就能织出漂亮的花样。织袜子,由起脚梢、留后跟、织袜腰、锁口子这几道工序构成。我们对此饶有兴趣且乐此不疲。一天就能织出一只袜子。这样就解决了脚上御寒的问题。
我们还用棉花捻成棉线,织春秋两季的衣和袜。再后来,就买上线手套拆了,织线衣和线袜子。奶奶还用厚布做袜子。纳袜底儿,针脚匀匀称称,密密麻麻,或鸡爪、或米字形、或人字形等,既好看,又耐磨。一双袜底要用3-5天才能纳好。我们心浮气躁,干不了这细活计,即使做出来,也不成个样子。针脚不是歪七扭八,就是握住底子死死的不会自如,把它弄得脏兮兮,软不啦叽的!
不知为什么,那时候特别容易穿破袜子,尤其是脚趾和脚后跟,动辄就烂了。补袜子的工具叫“ 撑子”,木头做的。把袜子套在“撑子”上,撑得展展的好操作。剪块大小合适的布,盖上去,用线密密的缝好。可过几天又烂了,拆了再补,或补丁重补丁。只要天气暖和些,大人小孩就光了脚。
到了80年代初,夏天就有了丝袜子。秋天有了尼龙袜子。穿得舒服,不容易烂。谁家大人小孩也有几双袜子。从那时起就不补袜子了!到了90年代,袜子质地更好了,花色也多了,价格也不贵。现在街面上,一堆一堆的,10元2双,10元3双,5元2双,1元1双。商场里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外包装很精美,商标上架有小挂钩。商标上有品牌名称:“一亩地”、“浪莎”、“珺琦”“仙姿” “天草” “赛德缘”。质地也很多:纯棉的、羊绒棉、涤纶、聚酯纤维、纳米银离子。功用是:杀菌、消炎、除臭、透气、免洗等。现在哪个人没有10双8双袜子呢!穿得时间一长,变形了,有味儿了,剩下一只了,不时髦了,顺手就扔掉了。这几十年没人补袜子了。因此以前的工具也就搁置不用了。年青人连认也不认识这些东西了。
一次在一家小商店门口看到一则广告:“哇!袜!”好简练,好醒目!不知怎么就想起以前捻线线,织袜子、补袜子的那些事,于是随手写写,怀怀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