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有1463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
最近我发现,进入第二单元后,孩子们好像被 寓言故事给吸引住了。
一大早,我进入教室,就发现来的较早的孩子大多都捧着书在认真阅读。走近看看,孩子们都在津津有味地看着寓言故事呢。
都说“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孩子们是否能真正读懂这一则则寓言故事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守株待兔》。在简单回顾了课文内容后,我将课后的问题抛出来。
“谁能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问题一出来后,便有学生立即回应,看着他们高高举手的样子,我猜想这几个孩子肯定没有认真思考,主要是想表现自己,这样没有深度思考的回答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要想说清楚,还得需要仔细思考,得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看了看他们,没有说话,也没有请他们回答,而是让学生们先从文中找理由,再与同桌交流,看看谁的理由更充分。
教室在安静了几分钟后,议论声渐起,学生们都认真地交流着。
待学生交流得差不多了,我便请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理由。
“我觉得那个农夫被宋国人笑话,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兔子被撞死在树桩上只是个偶然的情况,期待天天都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怎么可能天天都有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又一位同学补充道:“我觉得这个农夫守株待兔,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他为什么不动脑去想想想这只兔子是怎么死的?”
为了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农夫,你会怎样做?”
话音刚落,一只小手立即在我眼前晃动。“如果我是农夫,我会一边认真地种地,一边继续等待兔子的出现,万一又有兔子被撞呢?”
这个孩子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不难看出,他仍然对会有兔子再次被撞死在树桩上心存侥幸,种地与等兔两不误,够厉害的!
“这个同学的做法对吗?”我再次追问。
“我赞成他的做法。这样做,我既可以通过各地收获粮食,又能在闲暇时拾到兔子,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我又看了看其他同学。想举手发言的同学中有几个已经把手悄悄放下了,看得出他们有些迟疑。显然,刚才 两位同学的发言,已经让准备发言的几位同学想法有了变化。我要不要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纠正呢?我正准备说话,这是一只手高高举了起来。是小徐!我毫不犹豫地叫了他的名字。
只见他自信满满地站起来:“我不同意刚才小汶和小静的做法,”他稍作了一下调整,继续说道,“寓言中的农夫拾到的这只兔子本来就是偶然所得,但农夫却没有仔细地思考,始终对再次能拾到兔子这件事抱有幻想。刚才他们说可以一边种地一边等待,其实这种做法也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做事本来就应该认认真真地去做,三心二意怎么会把地种好?如果你种地的时候,心里又挂念着有没有兔子出现,这样能种好地吗?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种地,种好了庄稼,我们还可以收获许多粮食,要不然,我们将一无所获。”
小徐的发言立即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这次能大方地站起来,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实在太让我惊喜了。他的发言不仅消除了我的顾虑,同时也打消了那一部分还抱有侥幸心理的同学,让他们再次正确理解了本则寓言的寓意。
“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把偶尔出现的现象当作是必然的事,于是就心存侥幸,不努力、不付出,最终都会一无所获。在你的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
也许是受到小徐发言的影响,接下来发言的同学人数明显多了,大家对同学的发言也不再是一味地附和,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
如何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许今天这节课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期望孩子们的思辨能力在课堂上慢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