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第十回
第二次鸦片战争从1856年一直打到1860年10月28,咸丰帝批准《北京条约》为止。这中间起起伏伏,打打停停。英法联军用武力逼迫清政府修约,之前的《南京条约》得到的利益不够,要增加通商口岸到内陆,要更多的地盘和权力,他们要去北京亲眼看一看大清国的皇帝长的什么样。
第一次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城后,1858年1月9日,英法两国单方宣布与中国共同管理广州城。他们的办法是把不听话的两广总督叶名琛抓去印度关起来,而把稍微听话一点的广东投降巡抚柏贵放出来,让他继续做他的官,当然是傀儡官。名义上是英法两国与大清朝的政府一起管理广州,实际上,柏贵唯一的用处就是劝说和压制广州城内的反抗势力,说服同僚放弃抵抗,镇压市民的反抗,妥妥坐实了汉奸的位置,遭到官民的一致唾弃。他里外不是人,两边受气,这也是为什么他很快就得了忧郁症,第二年就病死了。
搞定了广州,总算坐稳了。1858年3月,英法连同美俄等四国,一起派公使去上海,想面见两江总督何桂清,以期能通过他与北京的咸丰帝牵上线。但何桂清避之不及,一口拒绝,要求四国公使返回广州。他们哪甘罢休,敬酒不吃吃罚酒,这条路不行就霸王硬上弓。退回的英法美俄四国一起集结兵力,调来军舰, 直捣天津,在通往北京的白河口驻兵, 再次照会咸丰皇帝,限六日内派遣全权大臣谈判。但咸丰帝只派了直隶总督谭廷襄去和他们斡旋,拖延拉扯,拒绝谈判。
两个月后,英法美俄四国调兵遣将就绪,5月20日,开炮攻打天津。清军也有准备,开炮还击,杀伤了近百名侵略军。可是,清军奋勇抗战,他们的头却逃跑了,无人指挥,没有后援,天津炮台守军孤立无缘,300多清军战死,可歌可泣!这临阵脱逃的WBD的指挥官是谁呢?就是咸丰帝身边的红人,直隶总督谭廷襄。他在清军的兵力和炮口多于联军的情况下,还要抱着和谈的幻想,不先开炮。结果让联军占驻先机不说,他竟然坐着轿子弃城逃跑了。后来咸丰皇帝抵不住众大臣的参谏弹劾,免了他的官职,充军边疆伊利赎罪,但一年后又被咸丰帝启用。仗着他老丈人是咸丰帝的老师,赏三品顶戴署理陕西巡抚,由京官变地方官而已。自古官场腐败,概莫能外。
毫不意外,四国联军占领了天津城,在炮口之下,不平等的《天津条约》诞生。这个条约是《南京条约》的2.0版,而且一签就是四个。四国根据各自功劳大小的不同,以及之前条约的背景和约定不同,分别签订中英、中法、中美和中俄版的《天津条约》。
其实,这些条约还不是最后版本,侵略军的算盘是,是打一步看一步,打到什么水平就签什么水平的条约。他们一心想要进北京城,看看大清帝国的皇帝是什么货色,他们充满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