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敏捷提升阶段,但是目前看不到实质性提升(开发回顾会过程中的质疑)
一、迭代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1、各组组员一个人干一件事,工作专注,驱动力强,保障了迭代工作按时上线
2、迭代遵循工作计划,前期做好设计评审,过程推动强,各个环境均时间点提交,提测质量高
3、成员责任心、主动性提高,主动推动工作进展,各环境保障质量提高
(补充)4、千行代码缺陷率由之前的3~4‰ 降低至现在的0.8‰
二、被表扬人
1、戴XX,接口同事称赞,协助开发同事分担汇集基础工作,帮助产品分析问题;
2、陈XX、王XX受产品、测试团队表扬,能够清晰理解分内的工作及工作量,给与砍掉需求提供有利支持;
3、团队内部相互感谢相互支持,迭代工作顺畅,整体团队气氛更为融洽;
敏捷团队建设,有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看见”,我/我们看见了“ta”为我们做的一切,同时,让"ta"知道我们很感激——提升团队认同感。
所有这些不仅是体现了做事的提升,还体现了做人——团队文化的一种提升。
这个问题个人补充说明两点:
第一、关于提升,除了这些做到比较好的地方,还有一个比较“实质性提升”就是:千行代码缺陷率由之前的3~4‰ 降低至现在的0.8‰。
第二、我理解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可能是对“敏捷”还存在一些误解。
我简单澄清一下概念,敏捷源自“精益”和“持续改进(PDCA)”,它是一种思想,scrum、xp、看板等都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被创造出来的实践。
但并不是说只有在这些实践下产生的提升才是敏捷引起的提升,而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行为、措施等引起的提升,都是在做“敏捷”,也可以说在做“精益”,在做“持续改进”
敏捷是个大概念,scrum、xp.....不能代表敏捷,也就是说即使不用哪些已知的敏捷实践,只要我们在向着目标不断改进和提升,就是在敏捷。
而敏捷与“持续改进”最大的不同就是,更注重人和文化。敏捷团队建设的核心是让所有人放心的说话(没有批评只有包容),贡献智慧,最终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以便在VUCA时代可以应对变化。
II、接口团队前期工作过于紧张,总体工作量要一周内完成70%,提供测试团队测试、提供前端联调(开发)
III、需求设计还是相对紧张,因为工期砍了部分需求,影响了产品设计质量,对需求有临时调整(产品)(计划相关)
IV、由于时间紧,临时砍掉需求,给产品带来了需求设计上的困扰(产品)(计划相关)
V、后期需求影响到前期需求的前端框架,具体为权限功能变更,前期没有,后期提出来,首页功能布局后期设计与前期设计不一致导致前一迭代修改(前端)(计划、需求相关)
II~V几个问题是我概括了一下是属于“应对变化的问题”,这是敏捷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会上没有结论,建议咱们再组个会研讨一下,请各位定个时间通知我。
尝试GROW模型
G(Goal setting):设定,目标
R(Reality Check):现状,要搞清楚目前的现状、客观事实是什么;寻找动因;what, why
O(Options):寻找解决方案;
W(Way Forward):代表制定行动计划和评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