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收拾东西,5岁的儿子发现了一条漂亮的项链,兴奋的跑过来给我说:“妈妈,你快带上它”。带上之后孩子用欣赏的目光看着我,像沉思一样的说着:“妈妈,我还想让你头上带个花,穿上红裙子,再穿两个鞋子,那鞋子上也有花”。我问他为什么呀?他说:“因为那样看起来很漂亮,别人都会很喜欢你,我想让很多很多人喜欢你”。“为什么让很多很多人喜欢我呀?”孩子答:“因为很多很多人喜欢你,你就是一个好孩子。”什么?很多很多人喜欢我,我就是一个好孩子?这明显逻辑错误。
这本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但那最后一句的总结,让我听着不舒服,莫名的心疼!孩子这么小,在他的潜意识里却知道,让别人喜欢就能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换言之,那别人不喜欢的话,自己就不是好孩子喽?这是什么鬼?以他人的感受来定位自己,那孩子你自己的感受呢?
这样的孩子我想并不在少数,并非我敏感,我们真的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日常忽略孩子的感受,而导致孩子自我忽略,这种忽略的戏码在我们生活中不断上演。
朋友家的小姑娘桐桐5岁了,她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有次朋友聚会,小姑娘和一个4岁的小男孩儿一起玩。她拿了一个小狐狸的娃娃,男儿看到了就去抢,接着大吵大闹。小姑娘的妈妈看到之后就说:“桐桐,小娃娃让弟弟玩儿。”小姑娘像做了错事一样抿着嘴,低着头不说话。男孩儿拿着娃娃高兴的跑开了,小姑娘落莫的走到角落的沙发上坐下,小脸儿通红,妈妈满意的舒了一口气。其他宝妈立刻向桐桐妈取起经:“你家孩子真听话,你是怎么教育的呀?”桐桐妈一脸得意的说:“我们一直很听话的,我说什么她都听。”可是,在你得意的时候,注意角落里孩子的眼神了吗?那里面有一种情素,叫委屈!
周末上午,陪孩子玩沙土时,一对小兄妹吵了起来。原来,三岁的妹妹想要哥哥手中的铲子,哥哥不给。旁边的爸爸吼道:“快给妹妹!”,哥哥情绪激动的说:“我拿什么她要什么,她要回去自己不玩也不让我玩,现在我就只剩这一个了。”爸爸说:“一个也给妹妹,快点!”哥哥委屈的说:“为什么呀?”“因为你是哥哥,就得让着妹妹!”哥哥瞪着大大的眼睛不动,爸爸上去一脚踹在哥哥的屁股上,妹妹开心的哈哈大笑,哥哥愤愤的离开,边走边踢毁了自己做好的沙堡。本是一个愉快的上午,却以哥哥的委屈和泪水而收场。
这种情况经常见到吧?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家里。大的就得让着小的,在我们看来就是懂事儿,听话。两个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玩儿,我家的孩子就得让着你家的,这样我在你面前才有面儿,看!我孩子多棒呀!
分享、谦让当然是好,可是,我们似乎忘了告诉孩子们分享的意义是什么?谦让的目的是什么?分享应该让大家都感到快乐,而不是分享者的“忍痛割爱”。有的分享是自己的东西有去无回,有的分享是自己的东西在减少,有的分享是送出去的东西还能再回来。我们缺少了慢慢引导,增加了强行干预;我们只对孩子说出结果,却没有耐心对孩子讲出原因;我们只是习惯的让孩子听话,却让他们没有机会表达。
如上面的那个上姑娘,她习惯性的接受妈妈的话,这样妈妈会很满意,大家会很喜欢。那个小哥哥,他虽有表达,说出自己的想法,却换来了爸爸的一脚。久而久之,你觉得他还会在你觉得他还会在父母面前表露自己的心声吗?因为我们从来不重视他们。这样的强迫谦让过犹不及,在孩子不懂分享和谦让给他带来的快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放慢脚步引导,慢慢来。
就算孩子此刻在家长的威权下屈从了,可是有没有想过?这其实是让一个孩子伤害另一个孩子,她让你觉得懂事儿了,在别人面前有面儿了,可是,孩子的感受呢?你在意过吗?在对她发出指令之前,孩子的意见你征求过吗?
孩子还是胎儿时期,就对这个世界有感觉的,当触摸时他会给你回应。孩子从小就能理解“我的”,这是物权最初的模样,他也能理解“公平”,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可是在孩子的成长中,有多少来自于他人的伤害,有的是有意的,而更多的是无意的。
“听话、乖”是很多成人对孩子的基本要求,也是常挂在嘴边的措辞,可是这里面尽显出了让孩子“服从”的期待!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于是就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孩子绝对服从。他不反抗,不是不懂,他只是无力和你争辩。在这种管制下,也许孩子会更叛逆,当他有能力反抗的时候必然反击。也许孩子会慢慢的不敢表达,甚至胆小懦弱。他们学会了步步退让、学会了迎合他人、学会了投其所好、学会了察言观色,同时也学会了忽略自我。认为自己的一切不重要,谁都可以拿去,甚至包括自尊,成为毫无原则的老好人,这种人在你我身边一定有!他们自卑,没有主见,遇到机会更不懂争取。
我们依然提倡孩子谦让和分享,但决不是毫无原则的强迫。让孩子失去自我,从来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曾经,看到过这样副漫画:你剪断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试想,我们一次次忽略孩子,他若由此变得胆小自卑,失去了最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何尝不是在剪断他的翅膀?在这个越发竞争激烈的时代 ,我们如何放心让他去飞翔?
谦让决不是退让,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自我感受。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告诉孩子:是你的,你就要守护。只要你该得的,你就要争取。不欺负别人,但也不能被别人欺负;不抢夺别人,但也不能被别人所猎食。守住你自己拥有的一切,就是对自己最大的爱护!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世界很温暖,也很凉薄,你要学会重视自己,爱自己,你的一切也是独一无二。
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都要时刻倾听自己的心!如果我们一相情愿给孩子打上“听话、乖”等标签,一不小心用力过度,它就会成为孩子的“精神枷锁”。
我们应该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温暖的种子,才不辜负这一生相亲相聚的缘分。让孩子被重视,被关注,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爱和理解,而不是冷漠和忽视。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内心会更加的温暖强大,会更加疼惜身边的人,独立而自信。别忘了,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一直喜欢黄磊老师,之前是因为他低调的为人,精湛的演技。而现在他对妻子和孩子的“爱”更是让多少人敬佩!他对孩子说过:你们即使一事无成也不必难过,没有世俗认同的成就的人是多数,你们不必成为少数,平凡最好!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内心触动,这才是父母之爱!
孩子虽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但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的附属,我们无权通过自己的观点来定义孩子们的价值。生活中,有多少人正在无意识的掩盖和抹杀孩子们独特的价值!这何尝不是一种残忍?孩子的成长规律有自己的天性,在每一个阶段做要做的事,说要说的话,包括吵闹,包括烦燥!原谅他们的谨小慎微,因为他们只是孩子!我们要做的是陪伴和指引,不是命令和恐吓!
做为父母,我们内心不安;面对孩子,我们应心存敬畏,我们想做最优秀的父母,但我们也不是无师自通。在生活的实践中,我们抓狂过、迷茫过,甚至哭泣过。但是我们也在学习着,我们学会克制、学会蹲下、学会平等、学会讲道理、学会好好说话。
所以,我们快乐着、幸福着!但我们知道,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正如今天的主题一样,我们要让孩子学会重视自己,表达自己的内心,不为讨好任何人,只为心中那份自由!我们爱他喜欢他,只因为他的本身,不是因为他的表现,他的呆萌,他的可爱,他的任何一点!
写到这里,好想对5岁的儿子说句话:“儿子,我们爱你,爱的就是这样一个你,一个时而调皮捣蛋让我们抓狂的你、一个时而依偎在我身边对我说‘妈妈辛苦了,妈妈我爱你’的你,一个时而信誓旦旦对我说‘妈妈,我的愿望就是你永远年轻不老’的你!儿子,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妈妈想带你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