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赢椿,书籍设计师、艺术家、图书策划人,《虫子旁》是他创作的首部图文作品。作者以独特的观察视角,用文字和摄影作品的形式来展现微观世界里的传奇故事,描绘昆虫界的“人情冷暖”和“世事变幻”。
作者说他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时候没有什么玩具,也没有什么图书,只能对身旁的花草和地上的虫子感兴趣。有时候一看就是半天,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小虫。 后来到城里读书、工作,整天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关于虫子的各种记忆慢慢被封存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作者不得不放缓奔跑的脚步,甚至停下手中的事情,慢下来,看身边的各种虫子,而这时的看与儿童时期完全不同。
令作者最犯难的是以什么样的角度来看虫子之间的各种争斗。织网的蜘蛛,带壳的蜗牛,长着毒刺的马蜂,还有齐心协力的蚂蚁,到底该去帮谁?作者反思道:自然自有它的平衡法则,每个小虫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而这一切应该由自然去决断。不过,作者还是常常倾向于弱势的一边。
虫的一生大多由卵开始,很多小虫钻出卵壳后,见不到自己的母亲,但母亲在产下它时,已经选择好了地点。要么很隐蔽,不易被小鸟发现;要么出了卵壳,就能轻易找到食物。
在小虫们短暂的一生里,时常为了一粒米、一个粪球、一只同类的尸体争斗、掠夺、伪装、残杀……看到这些,作者争强好胜的心也慢慢熄灭下来。虫子的世界,就像镜子不时地照见我们人类自己。人类也像虫子一样觅食,一样为生存奔忙。
虫子的世界很小,小得足够被我们忽略、遗忘,但在作者的眼里,虫子跟我们人类一样,也有着惊心动魄的生活。蚂蚁被一根落下的枯枝砸断了腰肢;烟管蜗牛想在夏日的午后睡上一个美美的午觉,却未能如愿;而千足虫卡在路缝里,即使有1000条腿也无济于事……
在虫子的世界中,一个水洼就是一片海洋,一片叶子就是一顶阳伞,一朵花就是一座岛屿,一粒米便值得它们相互厮杀,而一块路边的石板就可以成为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它们从容认真,它们生生不息。
每年春天,作者最先看到的虫子一定是蚂蚁。桃花虽已经绽放枝头,室外却春寒料峭,蚂蚁们整队出发,忙着为生存找寻食物。看着蚂蚁任劳任怨在脚边爬行,怎不让人打心底生出敬意。
广翅蜡蝉用白色的花冠巧妙地隐蔽自己,它们从没见过自己的母亲,独自经历风雨,自主觅食,在受到各种天敌的侵害时只能靠自己去应对。它们不是靠飞跃或装死来逃生,也不是靠丑陋怪异的模样来恐吓天敌,而是选择优雅逼真的拟态服装来安全度过自己的童年,着实令人叹服。
“虫子们饱食后休闲散步,偶尔碰头,礼貌相让,保持着彼此都很舒适的距离。惬意的早晨,只有一帮心平气和的虫子,不争,不抢。这里,就是它们幸福的当下。”在作者富有禅意及淡然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的悲天悯“虫”情怀,人与虫子真正平等相见。
虫子的世界里,有冲突也有避让,有狭路相逢也有平安无事,有团队合作也有单打独斗,有无知也有智慧,甚至还有超脱和禅意。作者用朴素的拍摄手法,和富有童心的笔调,把虫子生活的惊心动魄以及浪漫美好都表现了出来,这是微小的诗话,也是难得的诗意。
窗外不绝于耳的蝉鸣让盛夏更感炎热,北窗花坛上来来往往爬行的蚂蚁,还有半夜厨房角落里探头探脑让人害怕的蟑螂,貌似它们完全无视我们人类的存在。《虫子旁》这本书,缓解了我对虫子的焦虑与恐惧,正如作者所言:“当我趴在地上看虫的时候,在我的头顶上,是否还有另一个更高级的生命,就像我看虫一样在悲悯地看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