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近,在坚持写作这件事情上令我极其沮丧。
在最初的几篇文章中,信誓旦旦、信心满满要坚持日更,而且撂下了狠话,说要出一本书,虽然现在看来这个目标虽然也不大,但是要达到那个水平,在平时保持有规律的输出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最近几天以来,说实话,坚持的并不好,刚开始,觉得思考深度还可以,但最近以来,写文章越来越感觉吃力,有一种枯竭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找不到想写的主题,好像不知不觉又陷入了之前的那个死循环。
也是今年以来,感觉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大部分时间都被碎片化了,面对失败或做错的事情,给自己找理由是每个人的本能,尽管存在这么一个客观的理由,但是经过自己理智分析后,这个原因对结果的影响占比不足20%,主要还是自己的主观执行力差。
“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大家都听过这句名言,其实这句话描述的是一个文艺的场景,是理想主义者的视角来说的。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只是听听道理怎么可能就过好这一生呢,毕竟谁都长了耳朵,按照这个逻辑,这个世界将真正的大同了。但是这却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状态,心里会谋划好多事情,但是行动就像一个漏斗,到执行的时候可能一个都没有。拿我写作这件事情来说,理论上知道帮助自己怎么去更好地坚持这件事情,但是从来没有详细地做个计划进行监督,想要做成一件事情之前,需要先养成对应的行为习惯、思想情景,相当于是那手电筒照亮了一段路,你需要沿着灯光的方向坚定的前进。
当然这篇文章里,我还是要进行反思,反思本身也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总结经验与规律。
在我看来,截止现在,对于坚持写作这件事情来说,表现不好的一个比较核心的原因是,自己破坏这份坚持的成本太低了,几乎没有成本,可能某个瞬间的一个想法就能改变安排好的计划,这个想法可能是由于自己情绪产生的,也可能是外界的刺激,而更多时候自己并不觉知这样做有什么不对,等到一段时间后进行反思时,才明白过来,也幸亏是有了反思,否则,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根本原因。雨果大家都知道,他在写《悲惨的世界》时,担心管不住自己,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几个月之后这篇伟大的小说诞生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一点,一个人想要做成一件事情,不经历一段痛苦的蜕变,大概率是成不了的,哪怕成了,价值也应该有限。
自己不狠,底盘不稳。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自己平时的输入不够,更确切地说是不够规律,没有频繁的输入,就不会刺激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进而也就不会有规律的产出,当频繁的输入和频繁的输出相匹配的时候,相信写文章也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那么这个频繁需要多频繁、这个频繁需要持续多久?
我想,这个频率没有标准,俞敏洪说他把自己的时间以15min为单位进行分割,比尔盖茨则号称是5min,其他不少的牛人也都有类似的事情,但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个频率根据我们自己的特性进行设计,开始可以容易一点,进入节奏后慢慢进行调整,找到自己的拉伸区域,并不断进行扩展。
对于坚持多久这件事情,我越久越好,毕竟终生学习应该是这个时代,甚至未来时代的一个基本的信念,除非你决定躺平。
关注公号(lumyouth)看首发
点赞是支持,转发是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