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的热搜#班杜拉去世#
“人必须要拥有一种自我效能感,才能应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阻碍和不公,走向成功。”先生千古,一路走好,感谢您为心理学做出的贡献。我们会永远记得您,薪火相传。
对于心理学家是稍微有些理解的,也没想到大师级的人物和我们是一个时代的。弗洛伊德 巴甫洛夫 荣格是早已作古,美国的斯金纳等觉得也久远,因为大学跨专业考过心理学研究生,所以对心理学只能算初步了解。
当然也只停留在初步了解了,考研过了国家线一点点但没有合适的学校读也就作罢了。只是现在依旧还自己关注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行业案例。
今天看到心理学家大师离世上了热搜有些感慨。评论里面很多网友也没想到和大师是同一个时代的。就像以前看杨绛先生的书,也是在我们这个时代送先生离开的。
看到这条班拉杜的名言在热搜,也联想到了同在热搜列表里的奥运会的新闻。体操运动员肖若腾遭遇裁判选择性失明的不公,几乎内定了脚跨界的日本运动员,肖若腾银牌,日本运动员金牌。在国人的心目中,肖若腾的无冕之王的金牌得主。他申诉了但无用,最后只能是银牌。颁奖台上他有点哀伤的看了眼日本人手里端着的金牌,那块金牌本该属于他,这一幕被摄影师捕捉了,所有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为他的眼神心疼。
“不公”在奥运会的比赛上都不是少数了,那些被奥运会裁判不公而夺走梦想的运动员都开专题了。希望肖若腾还有机会,相信自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向成功。
心理学家的这句话,“自我效能感”是重点。这条新闻也让我稍微记起以前自学过的这个心理学名词。
阿尔伯特·班杜拉 (美国心理学家)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认为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
【结果期望
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
效能期望
也叫自我效能,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 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能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反之则反。
(1)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显示成绩、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
(2)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缩不前、显示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摘录)
我肤浅的理解,自我效能感应该和吸引力法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位心理学家的表述更理论化学术化了。
成为一个自我效能高的人,是创造成功人生的必须。后续也有心理学再探索了这个理论,关于人要有韧性,高自我效能的人更能应对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阻碍打击和不公待遇,坚韧不拔的走向成功。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克斯多年来一直在研究韧性的问题,他表示,“人们在任何年纪都可以发展坚韧的心智。”一个关键是要避免做自我挫败的假设。不要让别人的拒绝中止你的梦想。布鲁克斯教授说,“生活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对羞辱的恐惧。”他说,他与之工作的一些人,过去30年来,一直不愿承担任何风险或者挑战,就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犯错误。
这个“不要害怕犯错误”的说法,近些年也有学习到。在领导力修炼学习方面,从不犯错误的员工不是好员工,不犯错误的领导也难成卓越的领导。各类营销工具类畅销书里面也有赞同这个观点的,其实是有心理学也是认同的。
不犯错误,害怕犯错误,中庸处世,不敢冒险挑战,也害怕万一挑战后失败被耻笑羞辱,这样的人是难成大业。
总之,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就能勇敢去探索,对自我目标能坚定自信,抗挫折能力强,也不惧羞辱嘲笑。这样的人更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