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

在文化的广袤天地里,“附庸风雅”是一抹复杂而耐人寻味的色彩。

常能见到这般场景:有人对书画一知半解,却热衷出入画展,在名作前煞有介事地品鉴,言语里堆砌着刚学来的专业术语,似要将自己扮作资深藏家;亦有人本与古典诗词生疏,偏在春日花下吟哦几句,逢人便说对诗意生活的钟情,可深究诗意内涵,只剩茫然。他们借艺术、文学装点门面,将风雅当作社交的华服,妄图跻身“高雅圈”。

追溯往昔,古代富贾为求贵气,豪掷千金购古玩、邀文人雅聚,自身却只重形式,不解文墨真趣;如今,部分人参加高端读书沙龙,只为拍照发圈、收获艳羡目光,书本内容未入心间。这般附庸,看似亲近文化,实则拉大与内核的距离,把风雅扭曲为虚荣标签。

真正的风雅,藏在画家对一笔一墨的执着、诗人对生活细微感悟的沉吟、学者对古籍深耕的专注里。摒弃功利与作秀,以赤诚之心拥抱文化,让精神在滋养中丰盈,方能告别附庸,踏入真风雅之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