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起读书
1.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则,讲读书与写作的重要性。
2.以“鼓励”激发,以“趣味”求新,以“游戏”赋能,以“奇妙”启智。
二、读吴忠豪教授的《语文到底教什么》
1.什么是语文要素?最权威的说法来自温儒敏先生的解释:将“语文要素”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温儒敏先生认为:这一个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就叫做“语文要素”。它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
2.朗读最主要的功能是积累语言经验,形成语感。
如果是要学习课文语言,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那就非朗读不可,而且必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才能真正将课文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语言,才能形成语感。
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说明认读技能不熟练,这部分学生其实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课程标准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应该分为两个层次:“正确流利”是一个层次,小学生必须人人过关,这是保底要求;“有感情”是第二个层次,是上不封顶的要求,因为无论教师如何指导,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达到——即使到了成年能够有感情地朗读的人也不会太多。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须想明白!
3.
三、我的思考灵感
1.晨起洗脸的时候,我想起昨天听的三位老师的微课,分别是王庆、乔艳和海枫的三节课。掩卷沉思,其实,我对三节微课教学的评价是:三位教师的水平差不多。就是比常态课更加精炼了一些,亮点不多。三位老师的课,分别进行纵向对比,对比他们以前讲过的课,我认为她们的课没有多大进步。
说到进步,我还是为他们感到遗憾的。因为,三位老师在我心中一直是很优秀的,所以,这一次的上课,我认为应该的样子是比上次有明显的进步,但是我真的没有看到。
当然,三位老师的课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自己的特色,但由于是20分钟的微课,是在学校里第一次讲这样的课,是一次对课型的挑战,也是对自己的挑战。课堂中有可取的点也不少。尤其是,三位老师都十分重视课文的朗读,所以都在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来朗读。
王庆老师的课堂——《雪地里的小画家》,我最喜欢的地方是:第一处,下雪了,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想象,尽情表达。第二处,用固定句式的表达训练。如,小鸡走在( ),留下的脚印,脚印像什么。指名学生来说。这样的口语表达训练的安排,非常好。第三处,雪地上,还会来谁?学生再次发挥想象来说。
乔艳老师的课堂教学——《灰雀》,值得称赞的环节是:第一处是,你从哪些字,哪个符号看出他的害怕?让学生抓住关键性字词和符号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样的引导是有效的。第二处是,完成学习单,列宁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样的设计,很不错。
海枫的课堂教学——《古人谈读书》,我比较喜欢的设计是:第一处,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敢于让学生提问题,且又指名其他同学来解答。这样的设计是非常贴近学生的,也是有效的。第二处,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平时读书是怎么样的?以后读书应该怎么去读?古文本来不好理解,但是海枫能在文本和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就是学生自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非常好。
当然,三位老师的课堂中设计精妙之处还有很多,我就将自己印象深刻的点说了一下。
现在回想,海枫的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课堂评价性语言较多一些,比如:声断气连,读出韵味;表情丰富,落落大方;你们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真正会读书的孩子,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等等。
乔艳的课最大的亮点是结尾处引用一句诗“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用来总结刚刚好。
王庆的课最大的亮点用固定句式训练学生的表达,以及哪些动物有冬眠的习惯,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
但是,三位老师的课,在我看来,也是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王庆老师的课,环节过于齐全,以至于给人的感觉是,多得有些累赘。20分钟的时间,所谓的环节齐全,是有导入,有总结,有作业布置,有板书设计,有德育渗透,但不是知识点必须齐全,必须面面俱到。如果这样的话,反而面面不到。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大胆取舍,不要将40分钟的内容全部浓缩在20分钟的课堂里,那样的话,蜻蜓点水,效果不太好。20分钟的课,也要有侧重点,一定要体现出重点内容是什么。还有,就是小失误,显得教师不够机智。雪地上,还会来谁?有个孩子说来了小熊,你也跟了一句:“对,来了小熊。”小熊已经冬眠了。其实有个别同学说出来了,由于时间紧,你可能就没有听见学生说的。
乔艳老师的课,第一点,在出示了学习目标之后,老师让学生大胆猜测,灰雀可能去了哪里?三位学生均站起来回答,老师又来了一句,最大的可能性是小男孩抓走了(全班整齐地说)。然后老师又说,然后才聚焦三次对话。个人认为,对于第二课时,再这样导入,没有必要,甚至有些多次一举。第二点,让学生完成学习单,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还没有彻底完成,老师就打断停下来。这个环节处理得不令人满意。虽然是20分钟的微课,也应该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独立完成。所以,要有取舍。感觉乔老师一节课都很着急,让学生说的时候,说,下定( ),学生说决心,感觉这样教学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
海枫的课,在朗读的时候,后面出示了无标点的古文,个人认为稍显突兀。因为20分钟的原因,感觉前面读得也不是很多,紧接着出示这个,学生读得很好,既然这样,就感觉可以下课的感觉。当然,我也见过有名家有这样教的,但是,他们设计中,读了有七八遍的样子,再出示更好。还有一个就是,在这个环节,老师问,为什么心到最急?有两位学生起立回答问题,都读了文章最后一句话。我认为这里引导不到位,显得教师不够机智。当第一个同学肖毅哲同学说完之后,你可以这样引导,对,就是心到最急,为什么呢?你可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这无形中就提醒学生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找到文中的答案。而老师只是同样的两句话,这是你的理解。
整体评价三节课是,厚度不厚,高度不高。没有看到三位老师明显的进步,甚至可以说,差不多是原来的课堂教学水平,其实你们本可以有更大的进步,毕竟是年轻人么。
最后,我对微课的感悟是,依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要为了过流程而过流程,一定要体现出教学重点来,一定要呈现出教师非常高的语文素养。
说得不对的地方,还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