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PET父母效能训练》第10章,主题是“父母的权威是否必要且合理”。文章讨论了家庭教育中最根深蒂固的观念——权威式养育,也就是父母用自己的权威和权利来控制、指导、训练孩子。从本书的观点来看,权威式养育显然弊大于利,既非必要,也不合理。
危害
那么,这种权威式养育对孩子有哪些危害呢?首先,它会破坏亲子关系和沟通。这样的养育方式逼迫孩子学会隐瞒和撒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惩罚。
其次,权威式养育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长期依赖指令和命令,让孩子习惯于被告知应该做什么,难以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会抑制孩子的独立思考。
此外,这种方式还会让孩子恐惧失败、回避挑战。因为犯错可能会受到惩罚,孩子往往会选择保守,避免犯错和风险。
长此以往,等孩子稍微大一些,比如进入青春期时,可能会出现激烈的反抗,比如离家出走或自残等行为。成年之后,由于从小受到严厉管教,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联系会变得较弱。
更长远来看,这种教育方式还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从小在惩罚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认为惩罚就是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进而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再者,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风险会增加,比如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因为他们长期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由于经常被否定,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会变得很低,自尊心也会受到影响,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做事情时缺乏自信。
Why分析
既然权威式养育有这么多危害,为什么绝大多数家庭仍然采用这种方式,或者说这种方式依然很有市场,得到大多数家庭的认可呢?
首先,这种方式在短期内确实非常有效。比如,它可以快速建立规则,尤其是在纠正孩子存在安全风险的行为,或者涉及某些道德底线时,父母的一声怒吼能够迅速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不断试探父母底线时,明确的惩罚也能有效减少孩子反复挑战规则的行为。从短期来看,这种方式对行为控制确实很有效。
其次,这与我们国内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自古以来,我们强调集体主义,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一直在推崇听话教育和服从教育。在家要听家长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到了单位要听领导的。这种文化氛围使得权威式养育方式非常容易被接受和延续。
这种集体主义文化导致整个社会对权威的认可,进而使得权威式教育得以延续。
how
那么,到底该不该使用权威式教育,或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呢?
首先,在极端情况下可以使用,但绝不能作为常规手段。例如,在处理紧急安全事件时,如触碰电源或打架等,可以采用权威式教育。然而,在日常管教中,应尽量减少使用这种方式。
其次,要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对于缺乏规则意识的低龄儿童,短期内使用权威式教育可能有效。但对于敏感型孩子,这种方式可能会造成较大伤害。
总之,权威式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短期内见效快,尤其是在干预高风险行为时效果显著。但从长期来看,它可能损害亲子关系、心理健康和创造力,副作用较大。因此,真正的教育目的不是让孩子服从,而是让他们学会为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