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第一场讲座,我激动,紧张,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历经2周认真准备到今天终于落下帷幕。
讲座结束那一刹那,有些许的懊悔,感觉自己发挥的不尽完美,但现在静下心来想一想不完美也是另一种完美。
有些时候尽力足已,因为珍珠不是一天变成的,需要反复的磨砺,经受苦难。
现在就讲座情况做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要表扬自己原来打算半脱稿讲,结果激动紧张之下全程脱稿讲,并且能够与听众有现场的眼神交流,而不是低头在读稿,而且时间控制在预计的25分钟左右,刚好。
所讲支教部分的内容比较煽情感人,相对比较吸引人。
且在这个讲座准备的整个过程中,自己确实得到了历练,这是个倒逼自己输入的过程,为了找到写作感觉,看了10多篇散文,不断寻找写作灵感;多位大师级人物都给我跟很多建议,不断激发我的创作灵感。
败笔之处
由于脱稿加之紧张导致额头不断冒汗(第一次这样),大脑有些短路,所讲内容有些空洞,而且都是浮于表面,没有深入。
整个表达过程,由于太紧张面部表情有些僵硬,其实应该面带微笑,落落大方。
意外发现
1.目标清晰很重要
在最开始准备讲座的时候有个清晰的目标真的很重要。
如果一开始就没弄清楚自己讲座的目的,没有了解听者的需求,没有把握讲座的时间,再加上不去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话,就会发现绕了一大圈,最后还未必能到达目的地。因为所有的精力和激情都在路上就耗光了,到最后已经到不想再去看稿子了。
比如:我这次讲座,在最开始接到通知时,我便开始准备,平日里工作繁忙还要见缝插针的写,每天挤时间出来写,6天写了11000多字,虽然很有成就感,但是这个过程也有些痛苦。
一开始从三方面展开:发现之旅、课余集聚、支教际遇,但是此时我没有搞清楚听众的需求,大多都是体育老师,所以班主任部分讲不讲就显的没那么重要了,再加之时间本就有限制,所以删减就非常有必要。
后来就是不断的删减,到最后就只剩下4000多字,导致文章架构面目全非。
但如果一开始就搞清楚这些,就不会多走这么多路,且精力也会比较集中。
2.发现写作和语言表达完全是两回事,写可以思考反复斟酌,最后形成终稿,给人看到的是成果,但是表达不一样,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写重结果,而表达更注重过程的表现力。
下一步
下次再没有能力脱稿的情况下,尽量半脱稿,不要逞强。
一开始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能让船一开始就驶错了方向。
多锻炼自己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能力,做到更加的优雅大方
讲座所讲内容尽量是自己拿手的,有深入研究的,这样就会真正有意义,如若能引起别人的启发甚至借鉴就更好了。
手中的沙不可握的太紧,不然会从指缝中流失,不如撒手扬了它,任其空中飞舞,别有一番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