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回家了,简单的柏油小路,典型的90年代老公房
比起大城市的喧嚣,这里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安心、温暖的感觉。
我是90后,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成为了20岁青年中的中坚力量。
每天这一天天过的,大学时期每个月会回一到两次家,也没有觉得这个我从小长大的小县城有什么样的变化,可能就是多了一家肯德基、新开了一家必胜客、哎哟我操连星巴克都有了类似这样的吧。
今天走在路上,突然得救跳过了这几年漫长的时间,一下子想到了我那学生时代时候的街景。
让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楼下开着的小铺子,我也不知道用什么它应该叫做啥。早上供应早点,1块钱4个小笼包,轻轻咬一小口,鲜美的汤汁总是把我的舌头烫的麻麻的;3块钱一碗辣酱面,嘶溜嘶溜的唆上一大口,又辣又爽;5毛钱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鲜纯爽口。那时候3块钱就可以吃到一荤一素的盒饭,5块钱都是两荤一素了。晚上,老板会架起一个小炉子,上面放了一个黑黑大铁锅,里面炸着金黄酥脆的萝卜丝饼,5毛一个,供来来往往的学生们购买。
每天早上,小店的位置里总是坐得满满的,各种不认识的人拼座在一起吃着早点。那时候的人好像也没有那么忙,也许也是我们小县城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大家吃着聊着。有银行上班的大人,有学校的老师,也有骑载客三轮车的师傅,一桌上的互不相识的人们会互相搭个汕,用着本地话聊着日常。那时候的老师、银行职工,都是很接地气的,穿着在现在的眼光看来十分老土,但那时候的人们都是那么穿。
顺便说一句,我们小县城的银行在那时候也没有那么高大上,就是5层的小楼,现在看来也是比较老的建筑了,也是一个区县的支行,我那老爸也在这家银行里工作,每天朝7晚5,回来就在家磕着瓜子看着电视,日子也是十分悠闲,可能这也代表了当时我们小县城的整个生活节奏吧。
因为店铺旁边就是一个小学,也算我们当时比较好的小学,每天放学,会有好多大人排队接送自家小孩。多数是爷爷们,那些不算年纪大的老爷子们,骑着一辆永久的大自行车,探头探脑得向学校的大门里张望。一看到自家的小孩儿出来,马上扯着嗓门,操着本地话大喊小孩儿的名字。这几乎是当时每天的一道风景线。
每天早上,小店的位置里总是坐得满满的,各种不认识的人拼座在一起吃着早点。那时候的人好像也没有那么忙,也许也是我们小县城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大家吃着聊着。有银行上班的大人,有学校的老师,也有骑载客三轮车的师傅,一桌上的互不相识的人们会互相搭个汕,用着本地话聊着日常。那时候的老师、银行职工,都是很接地气的,穿着在现在的眼光看来十分老土,但那时候的人们都是那么穿。
后来,在我初二的时候吧,因为那个小学要扩建,那个店铺就拆掉了,我也再也没有见过那个老板,但是我仍然能记得那个大约50岁左右的老板,话比较少,但是在三轮车师傅们吹比聊天的时候,总是会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我这个人向来记性比较好,总是会记得很多以前的事儿,我的同学们总是会很诧异我还记得那么多以前的事儿。
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我总是会回忆以前的事儿,而且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淳朴人情、青春年少、时事变迁。尤其是曾经青春年少,带着90后味道的爱恨情仇。虽然已经像一列火车,在风景一闪而过的同时,成为了一场单程旅途。
所以我想把这些故事,都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