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在我们已经存在了六十多亿年的地球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过是眨眼之间,其中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社会的对峙交融纷争战乱,贯穿了历史的大部分进程,如汉朝与匈奴,宋朝与蒙元,明代与满清,特别是宋和明,战争不仅导致改朝换代,而且百业荒废,生灵涂炭。每一次野蛮战胜了文明,社会都会发生重大倒退。
汉人的农耕社会讲究定居耕作,比居无定所的少数民族游牧社会更为先进,能生产丰富的物质产品,满足人的各种生活需求,游牧社会只能生产牛羊肉,马匹和动物皮毛等为数不多的东西,对汉人的丝绸华服、金银器物,烟糖茶叶无比羡慕,除了互市获取以外,便是凭借马肥人壮强夺硬抢,所以北方的游牧经常袭扰南方的农耕,一直都是个死结,没有解决的良方。
我想说的是中国历史上游牧真心向农耕学习,而不是掠夺的伟大时代,那便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北魏距今非常之遥远,说来已超过3个500年了,从现在的2018年向后推1500年,即公元518年,正是北魏熙平三年,神龟元年,北魏处在孝明帝统治时期。北魏本是草原民族,鲜卑部落,所居的地区原是匈奴故地,原定都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后来进入中原,消灭夏政权,击溃柔然,平山胡,西逐吐谷浑,灭北燕北凉,使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统一,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
公元398年,开国皇帝拓跋珪南下迁都雁门关外的平城,平城为今山西大同,为中原汉民族聚居地。最值得称道的是,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再次南下迁都洛阳,大举进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他禁止胡服,改穿汉服,朝廷上禁说鲜卑语,改说汉话。鲜卑族原有的辫发习俗也一并改掉,连皇帝也改为汉姓。北魏开启了落后向先进学习,野蛮向文明学习的时代,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多数时期大兴佛教,尊之为国教,上至皇帝下至黎民都是虔诚的信徒,佛教得到空前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鼎盛时全国庙院激增至3万余所,僧尼多达200余万人,仅洛阳寺院就有一千多所,自佛法传人中原,塔庙之盛从未有之。北魏在大同时建造有云岗石窟,在洛阳时建造有龙门石窟,这两大石窟都规模宏大,绵延成片,如今都成为中国和世界的著名文化遗产。北魏的造像人物栩栩如生,姿态优美,审美上同今天比较接近,令人惊讶。
北魏的汉化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鲜卑族与汉族杂居通婚,鲜卑人向汉人学习农耕技艺和汉文化,汉族士人朝做官,丝毫不受歧视,国内农区牧区互通互补,经济文化十分繁荣发达。北魏末年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最古最完整的农书,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了不起的地理著作。北魏的一系列汉化成果,也促进了国家长治久安,享国约150年。
相互学习,彼此依存,不要打打杀杀和侵略战争,才是解决几千年来游牧和农耕主要矛盾的正确之道,1500多年前的北魏人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可是后人并不以为然,元灭宋,中华民族走向衰败,直到明代实现复兴,结果清又灭明,导致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走向没落,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也!所以说好学生北魏,在当今世界民族矛盾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