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咨询到:昨晚儿子写一篇关于父母爱的作文,儿子怎么也想不起爸爸妈妈对他爱的事例!满脑子全都是对他不爱!对他的严格要求!自己很伤心!我们一昧的说爱孩子,难道仅仅是吃饱穿暖吗?我们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发现爱的足迹!好多生活中的小事儿子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马严老师!能不能指点迷津呢?
关于这个现象,有网友说:“说明孩子的情商比较低,需要作为父母的正常细心的引导。”
我的观点是:因为父母家人对孩子有求必应才导致了孩子的“理所当然”!
关于感恩,首先孩子要能感受到爱,无论接收到爱还是付出爱,这一定是润物细无声的体现在生活细节里的。孩子感恩,这不是家长苦口婆心要求出来的,而是言传身教。比如说,妈妈平时怎么关心他的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逢年过节,长辈的纪念日,各种节日,妈妈可以和孩子一块去讨论,一家三口怎么为长辈祝福?或者在周末,要给老人打电话问安时,也可以让孩子个小家庭参与进来。
这位家长感慨:@马严太对啦!忽然发现我家里缺少节日以及生日的氛围!家里奶奶对孩子包办的非常多。怪不得啊!
当然上面只是举了个事例,如何才能让孩子提高爱的敏感度?父母天生爱孩子,可孩子写一篇作文,和父母朝夕相处了十年,却想不出一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说明什么,说明爸爸妈妈给到孩子的,要么不是孩子想要的,要么是孩子没接收到。为什么没接收到,那就是方式方法出了问题。依然举例说明,以前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是怎么照顾他的?当他爸爸生病了,或者是妈妈生病了。父母有没有给到孩子机会,让他来照顾病中的家人?当爸爸妈妈很忙的时候,有没有让小朋友参与家庭建设中来?是只要求他学习,其它都不用做么?还是总觉得孩子可能还小,或者是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总是剥夺孩子付出爱、表达爱的这种机会?如果父母是这样做的,那么长此以往,孩子肯定觉得理所应当。
在这个家里,是奶奶和妈妈包办太多,不管谁包办,都是越位。这么做不但剥夺了孩子对于爱的感知,而且剥夺了他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他自主选择的能力以及具体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负面影响是一系列的。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要想取之,必先予之。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不但要给到他无私的爱、无条件的爱,还要让孩子学会如何爱人,如何向别人有效的表达爱,而不求回报的付出,肯定就是方法之一。通过,帮助他人、关爱家人,孩子也可以发现他自己的价值。
这位妈妈说:@马严 孩子把小时候生病被我们关心的事都忘了!孩子十岁了,晚上说起同学们写打针的事!他没有,所以忽然感觉家庭教育缺失了好多。
家庭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会对孩子有影响。我们跟他怎么互动,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个孩子将来会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都是我们一手造成的。一个心里只有自己、被捧在手心里啃老的孩子,将来足以毁了我们的老年生活。甚至于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也是不安心的,你怎么放心他一个人什么都处理不好的生活在世上呢?
再具体一点,为什么真实的家庭生活却没有在孩子心目中留下印象?那么,我们有没有为孩子建立成长档案,收集保管孩子小时候的衣物、玩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作品,有没有时不时和孩子一起,翻阅这些物品,回忆他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哪怕磕了碰了,尿床了,得奖了,哪怕他打架了,小淘气了!其实我们也一样呀,活到三四十岁,在父母面前,当他们说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说的越详细,我们越能感觉到爸爸妈妈的爱,因为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心里当年都有我啊,他们并没有因为工作忙、压力大忽视我的成长。六七十岁了仍然对我的过往津津乐道,想想都泪湿沾襟吧。即使他们不说一个爱字,我们又怎么体会不到爱呢?
说起这件事儿,我就想起我的原生家庭里,爸爸和姐姐会用木头箱子把我们当年读书时的小学、初中毕业证啦、日记本啦,信件啦都保管起来。二三十年前我自己都想不起来的小东西还在。而我也会用几个大盒子,把小宝贝的小衣服、胎发、小脚印、幼儿园的小作品,小学里的作业本,好的,坏的,都会挑出一些来保存。更不用说成长照片、视频,一家人一起去看的电影票,哪怕一起外出的火车票、飞机票、景点的票根都会留下来。这些小物件组成了爸爸妈妈眼里独一无二的小孩。
在一起的时光虽然一去不复返,可是记忆永远在,而这些在外人眼里一文不值的东西,却是我跟他爸爸永远的宝贝。我相信世上再没有人象爸爸妈妈这么在乎他。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在了,这些东西依然能给到我们的孩子温暖吧。
这位妈妈说:“我来做个改变!不知道会有改变吗?”
会的,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麻木到似乎看不到问题,但是只要有一个人有变化,周围人是可以感知得到的。为什么不行动呢?只要你知道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你决定开始改变,你的爱人会变,你的公婆会变,你的孩子也会变。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学习父母智慧,需要耐心、需要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仍然选择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