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擅长捕鱼。
外公有一张捕鱼的大网,至今我的脑海里还依稀留有外公在夜晚灯下织补渔网的记忆。
他时常于黄昏时分,拎回一只小口大肚皮的鱼篓。鱼篓的肚子有时空着,有时躺着半篓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小蟹。运气好时,会有几条半尺左右的“老鲫坎”,或者尺许长的草鱼、鲤鱼……虽然这样的运气并不常有。
外公捕鱼多是在黄昏,拿鱼回来的时候,多半是赶不上饭点的——这个自然,起鱼是没个准点的,鱼是不会掐准时间往你网里蹦,加上一时兴起,多撒几网的时候也是有的。
那时没有冰箱,拿回的鱼是隔不得夜的,所以,即便是吃罢了夜饭,也是要赶紧做出来吃掉的。
也有在外公打鱼那天故意延迟开饭,等鱼下锅的时候。却怪,你等,以为笃定会有得吃,却往往空等一场。
鱼是怎么做来吃的,是什么滋味的,那时太小,已没有太深的记忆了。只记得,鱼,大多是由母亲打理,外婆通常是不管的。
后来,外公去世了。我再也不曾迎回踏着夕阳的余晖走进家门的外公的身影,也再也没有机会于睡梦中被唤醒起,品尝他老人家亲手捕捞的鱼了。
后来,家门口那条清亮的小河,水越来越少,越来越混浊,竟几近枯竭。
现在,我家也毗水而居。河畔时常有人于清晨或黄昏无事垂钓,甚至还有人下拦网截鱼,偶尔也能碰到像外公那样的,搬一张大网,于半空中抡圆了潇洒地撒入水面……
每每,我都会驻足,观看良久。那网,既熟悉又陌生,勾起许多深深浅浅的回忆来。
母亲擅做家常味的鱼,于泡菜坛中捞两三只红红的泡椒并几块泡姜,或切片,或剁粒,加蒜瓣、葱段、郫县豆瓣酱,热油爆香,掺少许水入锅。熬制汤色红亮,香气四溢之际,将事先以食盐、料酒码味的鱼顺锅边缓慢滑入,恰恰被汤汁漫过。转小火,慢炖,须臾,翻身,再炖。然后点少许香醋,水淀粉勾薄芡,起锅,上盘,撒葱花,上桌。
灰鲶鱼,
嘴巴宽,
头儿大来眼睛圆。
胡须长,
皮质黏,
尾巴侧扁摆得欢。
抓虾蟹,
追鳊鲶,
河里称霸不虚传。
童年唱过的童谣。鲶鱼属较凶猛的,捕食鱼类为生的大型淡水鱼。它和其它的鱼类不太一样,除了混身上下滑溜溜的,没有一片鳞片以外,还有着大大扁扁的嘴,嘴角畔一边一根长长的胡须,通常人们说的“胡子鲶”、“鲶巴啷”……便是它了。
小时候,好奇它那两道胡须,喜欢用手捋着玩儿。轻轻扯。它莫法,只能对你“干瞪眼”。可自从看了它大嘴里上下两排坚利的牙,就不大敢扯它的长胡须了。
看到过爱人他们钓鲶鱼。以腥味重的虾或鸡鸭的内脏为饵。鲶鱼伏在深水捕食,所以得打“海竿”。一大团饵料放在饵料器里,旁边便是一两颗大大的,寒光闪闪的,带倒刺的鱼钩。然后手握鱼竿,身体后仰,尽力往身体前方的水面抛掷。缩在绞轮里的鱼线带着鱼钩、鱼饵,携着“咻咻”的风声,落到几十米开外的水域。这时,只需将鱼竿竖立着架在岸边,在竿的端上夹一只响铃。静待。若铃铛响了,则通常有大鱼上钩。
鲶鱼在水里力道奇大,上钩后,还得与其周旋很久,最后拉至岸边,使抄网才能令其彻底缴械。所以钓到鲶鱼的人都特别地过瘾,旁边的人也异常兴奋。并且,过了很久,这起鱼的经历也会被当事人或旁观者津津乐道地提起,或者被载入其钓鱼生涯的光辉史册也未可知。
大蒜烧鲶鱼:鲶鱼剁小块,以葱姜、料酒、生盐、胡椒面、淀粉抓匀码味。配料需尽量多的大蒜(若是蒜瓣,可以不用切,整头的独蒜,一切为二或一切为三均可),生姜切片,葱切段,干红辣椒剪小节,泡椒、泡姜少许(若想辣味更有层次一点,还需一小把鲜青椒,同样切段)。点火,热锅,倒油。放小搓四川花椒并八角、白扣数粒,香叶三两片,以小火炒香,下备好的调料和郫县豆瓣酱,烹高度白酒,将香味激发出来,少许老抽调色。掺水或高汤。熬制片刻后下鱼块,大火煮开数分钟即可。将鱼铲至容器中,锅中的汤汁撒少许白糖,点香醋(此两道佐料旨在提味,点到即止,不可尝出糖醋味来),水淀粉勾薄芡,最后淋在做好的鱼块上,撒葱花或蒜苗、青芹粒。
做菜给自己爱的人吃,是一种兴趣。若是以此技能谋生,估计兴趣也会成为煎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