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春天搁进美食里||春天食事之地菜


受疫情影响,孩子们迟迟未开学,好在如今网络便捷,老师们通过各种“云操作”和孩子们保持联结。

每周四晚,女儿班级的老师们、小朋友们和家长们都汇聚在班级群里,参加“云课堂”,大大小小,玩得不亦乐乎!

本周“云课堂”的主题是:《把春天做进美食里》。



1

说到春天的美食,总忍不住想起家乡的地菜(荠菜)。

过完农历新年,出了正月,天便慢慢暖和起来,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等地面露出一片片绿时,地菜也该长成了,大人们往往开始忙春耕,挖地菜自然是小孩子们的事情了。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种棉花是开春的头等大事,最开始只要准备一席肥沃一些的苗床,将棉籽撒下去,等长出苗来,再一株一株移栽到田地里;后来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育苗变得不那么容易起来,要准备松软肥沃的黑土,用模具将土做成一个一个带洞的圆柱,将棉籽一粒一粒塞进洞里,盖上薄土,摆放整齐,等待出苗,待苗出,再将一个一个顶着棉花苗的圆柱移栽到田地里——这一改良既耗时又耗力!

记忆里,我和小伙伴们拿着铲刀、挎着竹篮在坡下的稻场(晒稻子和小麦的场地)周围挖地菜,大人们在坡上做模子、播棉籽,嘴上话着家常,开着玩笑,手上一刻也不耽误,时不时朝我们这边喊一声:

“**,挖到多少了?够不够一顿吃的?”

现在想来,这是大人们怕我们贪玩儿,没话找话地提醒和监督罢了。

那个时候,家乡的地菜遍地是,肥美鲜嫩,哪里要愁挖不够一顿吃的?!

临近中午,日头快升到正头顶时,妈妈们收工,从坡上下来查看孩子们的地菜篮子,不够中午份的,要抓紧从孩子手中接了铲刀亲自挖,吃了中午饭还得赶紧种棉花,季节不等人,耽误不得。

大多数时候,地菜都用来包饺子。先和了面放一边醒着,再将地菜洗净焯水切碎晾凉,从房梁上取下一块年前腌好风干的腊肉,大多会选肥肉多一点的,切成丁,下锅煸出油,调好味,拌进切好的地菜里;如果家庭富裕,主妇也舍得,还会摊出几个鸡蛋饼,切碎了一并拌上。

用来做饺子皮的面粉是自家地里种的小麦,淘(洗)净晒干去磨坊磨的,咬起来劲道,浓浓的麦香味,还带着些许甘甜,加上地菜的清香、腊肉的咸香,真真儿是春天的味道:蓬勃着,欢欣鼓舞地!



2

凉拌地菜也是我喜欢的。

将地菜洗净焯水,切成碎末状,入蒜末、盐和鸡精调味,最后淋上几滴芝麻油,清清爽爽,亦是很适合春天的清新。

如果运气好,能拿到刚做成的热豆腐,拌进凉拌地菜里,便更是味蕾的幸事了!



3

《本草纲目》记载:

荠,又名护生草。荠菜滋养众多生灵,所以叫作荠。出家人取荠菜的茎当作挑灯仗,能避蚊子和飞蛾,故又称之为‘护生草’。

气味:味甘,性温,无毒。

主治:养肝、护肝,滋补元气,可治疗眼痛,有明目作用。

五行里,春为肝的季节。

如此看来,荠菜确是春天里再合适不过的食物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每年荠菜鲜嫩时,挖荠菜是我必做的一件事,南宋诗人方岳在《元日雨》中写道“荠菜共挑元日雨,梅花未放去年春”,告诉...
    ge灵之阅读 4,583评论 0 2
  • 不知不觉间,定居昆明已有两年。不同于北方城市的四季分明,也不同于大部分南方城市的潮湿闷热,昆明可谓是夏无酷暑冬无严...
    好姑娘卓子阅读 2,472评论 0 2
  • 荠荠菜饺子是春天必尝的一道属于家的味道。每当冰雪消融,在城郊的田野上,第一个能让我们看到的野菜就是荠菜,大家都称它...
    湛蓝的天空2019阅读 4,053评论 1 17
  • 随着小康生活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美食”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可是,农民餐桌上的“棉籽丸”已被时代淘...
    王家二少2阅读 3,379评论 5 9
  • 《论语.里仁篇》第十四章: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解析: 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
    凌云之水阅读 1,287评论 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