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小四班上了一节绘本课《菲菲生气了》。讲完后课堂效果非常好。这是一本关于情绪管理的绘本故事。对于心情不好的,爱生气的大人小孩都超级治愈。下面我就来讲一讲这本神奇的绘本。
作者莫莉•卞,1943年出生于美国的新泽西州,曾到日本教授英文,也担任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专属画家及顾问,远赴亚洲及非洲的一些偏远城市,还曾为为健康手册绘过图。
遍历世界的丰富经验,孕育了她对各地民间故事的喜好,也陶铸了她绘画风格中稍带神秘、悬疑、具有浓厚情绪和不同民族风味的多元面貌!
莫莉•卞早期的创作集中于改编各地的民间传说,1980年后,则多致力于原创性故事的图画书创作。她的创作量不算惊人,但作品却屡获殊荣与推介。
封面具有震撼效果的视觉图像,精确地反映着小主角的内心世界。菲菲喷张的鼻孔、蓝色的眼睛仿佛深不见底的湖水,好像有水气从中蒸发而出;以黄棕两色交错直泻而下的发帘、直翘的辫子、衬托在火红色的背景之上,跃然纸上的怒气让读者一目了然。
跨页的红色倾斜条纹将宁静引入不安与危机,大猩猩用醒目的金黄色锯齿状勾勒,突显它是整个纷争的焦点。浓郁的红色与紫色不留空间地交缠融合,营造出沸腾的气氛,也重叠着愤怒的情绪及想象。而锯齿形的线条更激荡着情绪的波涛与颤栗。
接下来,菲菲生气踢打时,比她大的多的红色身影也在夸张地扭动,使她踢打的效应扩大了几倍。
巧妙地将象声词的运用与画面结合在一起,把菲菲怒吼时喷出的火红的“咆哮”描绘成喷发的火焰和岩浆,将周围的一切都抛到空中。
之后,菲菲也愤然跑出家门。进入自然的空间,菲菲的身影显得娇小而孤单,然而她的怒气却将周围的景物全都变成具有强烈视觉刺激的对比颜色。
暗绿色及棕色为主体的树林,表现出小主角在盛怒后的宣泄、心情上的困境和随即而来的悲伤。
菲菲面对着大海的那一幕:蓝色、平静、柔和、开阔……菲菲的心平静了下来,这时候,橙红色的轮廓线让菲菲在这样清凉惬意的背景中显得闪闪发亮,可爱动人。
最后,又回到灿烂温暖的金黄色——家。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更大更充满爱意的空间,人类心中最神秘、最亲切、最富有诗意的大海。
他是在用一种恬静的手法告诉孩子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生气愤怒都是正常的情绪,但换个角度和环境,就可能改变你的看法和心情。没有单纯的说教,也没有淳淳的诱导,就是简单的道理加上令人信服的画面,这一切都那么温暖那么流畅自然。
爸爸妈妈该和孩子一起分享这本图画书,一起仔细体味一下,菲菲生气的整个过程吧,不要只让孩子自己去感受。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情绪情感的体验。
菲菲先是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爸爸妈妈都没有给予任何干预,任她释放自己的情绪,给她独自面对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而当菲菲消气儿后,回到家,迎接她的是妈妈的怀抱,是一个最大的接纳,不再去问“还生气吗?”
这样的问题,什么都不说,就当一切没有发生过,一家人又在一起了。并且菲菲也真的不再生气了。这是真正的放下了,菲菲用自己的方式,在广大的世界中平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一点压抑,没有一点担心,因为她相信会有一个随时欢迎她回来的温暖的家。
作为成人的我们也同样需要仔细感受一下菲菲生气的整个过程,努力的回忆一下自己曾经的经历,在童年或者在昨天。被压抑情绪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生闷气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说是放下了,但回头还想怎么报复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这一切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作为成人的我们小时候没有学会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我们往往被情绪控制着。
所以,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菲菲生气了》,真的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关于情绪管理的,关于爱与尊重的书。
那么,当我们再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希望我们能够放下原来的那些目标,(也就是试图通过这本书让孩子不再发脾气的目标),和孩子一起真心的感受这个生气的过程,和孩子探讨一下,自己曾经生气的经历。
不要不好意思,因为“生气”本来就很正常嘛。让孩子知道,生气就像高兴一样,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接纳孩子的情绪,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有时候,对家长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但这是我们必须要为之努力的过程,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
《菲菲生气了》是关于“生气”的情绪,再扩展一下思路,孩子的情绪还有很多,沮丧、悲伤、愤怒、委屈,高兴、兴奋、害怕等等
同样的接纳,同样的爱,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