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是一名女大学生毕业十年,一直待在家里,不出去工作,吃穿用度都依仗父母家人。
消息下方,网民们有各种各样的评论,主要有两派,一种站在父母一方,指责女生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只想待在家里坐吃山空;另一种站在女儿一方,控诉父母从小对她鼓励不足打击有余,导致她凡事裹足不前,缺少融入社会的信心。
父母与孩子,恶语相向,谁是谁非,各执一词。
撇开网络上的只字片言,现实生活中,这样时常打压孩子信心的教育,并不少见。
就说说我自己吧。
我儿子牙牙学语的时候,我教他英语单词和古诗,他很快就能背上,认字的速度也很快。我为此暗暗高兴,只要他有进步,我就适时地鼓励他。
邻居喜欢考他的记忆,同事们夸他聪明,亲戚朋友也当面表扬他,小小的人儿整天活泼泼的,走到哪儿都会摇头摆尾地讲故事背诵诗歌。
上了幼儿园,小朋友喜欢和他待在一起,老师说他活泼可爱,知道的东西非常多。
进了小学,四年级之前,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势。到了五年级,学习要求越来越严格 ,儿子的性格缺点,诸如好表现、毛糙、缺少耐心、不求甚解等等,渐渐暴露,他的学习成绩随之下滑。
意识到这些问题,我不但没有帮助儿子慢慢改正不良习惯,反而急吼吼地指责他骂他,甚至动手打他。
过去的事,我只能用不堪回首来形容,就是现在想起来,我还不寒而栗,有时恨不得跺去自己的双手。
我的急功近利和攀比心理,导致我在行动上时常贬低他打压他,口不择言说他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哪哪不如别的小朋友。
儿子上了初中,我一方面对儿子管教很严,另一方面我又愚不可及地打击他的自信,儿子的成绩越来越差。曾经天真烂漫的儿子,越来越不爱说话,很少活泼泼地唱歌跳舞了。
直到初三的那天,儿子把书包摔在地上,哭着说既然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不如不去读书上学,待在家里就行。
中考迫在眉睫,儿子却坚决不肯上学校,那一刻,我才真正傻眼了,被一种彻头彻尾的失败感包围。
反观儿子最近几年的表现,在我的打击与否定之下,儿子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他的闷闷不乐显而易见。
我如梦初醒,我要的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儿子,而不是意气消沉、萎靡不振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的儿子。
深刻反省之后,我改变自己的做法。
首先,对待他的学习,我帮助他减压;对于他的毛糙与粗心,我不再一味地指责,而是开导他放慢脚步;对于他成绩排名落后,我鼓励他放平心态一点一点地进取,即便考不上高中也没有关系, 咱可以上职中。
儿子的情绪在好转,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还是会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学习成绩还是进步不明显,但我会鼓励他向前跑,失败了没关系,摔跤了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依旧给自己一个灿烂的笑。
儿子的内心在慢慢向父母开放,他考大学填报志愿,我们只说出看法和建议,最后决定全在他自己手里。
走进大学,学习上有进步我会表扬他,有失败挫折我会鼓励他,他不主动说的事情,我绝不刨根问底。
直至今日,儿子毕业找工作,我一如既往地尊重他的选择,绝对不作干涉与阻止。
找工作的这几个月,儿子碰壁不少,也走过很多弯路,然而他依然乐观开朗,而且越挫越勇。
几年前我对儿子说过,无论成败,尽力了就好,只要勇敢地向前跑,即便你去踏三轮卖青菜,妈妈眼里你永远是铮铮铁骨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