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饭的也就是叫化子,乞讨者,行乞之人,讨饭者的同名词,我们这儿的方言叫法就叫要饭的。
要饭的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着。大致不外乎这两种情况:
一、他们大多数是由于天灾、人祸,疾病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极度贫困,无法生存下去,不得已而为之。
在我刚刚记事的时候,就经常看到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一只手拄着棍子,一只手拿着碗筷,或是臂弯里挎着篮子,还有的肩上斜挎着布褡,这是用来放碗筷和讨来的食物的。这些人,人们称他们为要饭的,讨吃的。
那时、人们都很艰难。他们一般都是非常胆怯地站在人家的大门外的一侧,如果看到屋里有年纪大点的女人或男子,就冲着屋子喊一声:"发财婶,发财伯,打发一点吧!"老人最富有同情心,知道他们的不易,宁愿从自己嘴上省点,也不愿让这些要饭的失望。或给个馍,或是给舀碗热饭给他们。有的老主人心眼特别好,给一个板凳,让要饭坐着慢慢吃。主人在一旁关切地问,哪里人?要饭的边埋头呼噜呼噜吃饭边回道:商县的,或南山口的,麦子眼看着到嘴唇唇了,不料一场无情的冰雹给打没了。过去这一带地方经常遭灾。临走的时候,主人再给带一个馍。
如果主人屋里是中年或是青年人,要饭的希望就不大。有的看见或听到要饭的在隔壁讨要,就赶紧早早地关闭了自家的门。即便是人家没关门,见了你也是一句"去去去,没有!另转别家要去"把他们打发走。那时的要饭的都是挨家挨户地讨要。也难怪,要饭的一个跟着一个,赶趟似的,自家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东西打发这么多的要饭的。
二丶爹妈从小就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稼穑之难,及到爹妈下世,无法生存下去。还有吃喝嫖赌,荡尽家产无法生存下去的人。
这类人都是些精壮人,人们对这类人本就没什么好感,看见了也心生厌恶,所以他们一般很难讨到任何东西。当然也有特别慈善的老人会给他一点食物并教训他们一顿:年纪轻轻的,回去干点正经事,干什么养活不自己,要着吃也不是啥光彩事。"
可是这些人积习难改,仍是沿街乞讨。有人说这种人是要三年饭,给个县太爷也不愿干。当然这话是有些夸张了,但他们好吃懒做的本性却是一点不假。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ggKF以后,农民都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再也没有要饭的了。
可是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有庙会的地方,还有城市等人多的地方还有一些要饭的。不,现在不能叫要饭的了,因为他们再也不要食物了,他们专装残疾,装亲人生命垂危,无钱抢救,在地上写着一大堆自己的可怜和无奈。有的还拦道,牵行人的衣服,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行行好吧,给点钱吧!"现在还是把他们叫做行乞更为准确吧。
曾有人见过,一个小学生见行乞的人可怜,特意到商店里买了一包食品给了行乞者,行乞者不屑地放在一旁,等到他们收了摊,他便把那包食品扔进垃圾箱了。
过去要饭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为都为沦为这种境地而感到羞耻,而现在的行乞者毫无羞耻之心,有的胆子大,你不给或是给少了,他们还嘟哝你,说你小气,啬皮。
是什么让卑微的要饭的变成了强势的行乞者?
我本人孤陋寡闻不知其底。据知情人士说,别不看了现在的行乞者,他们的收入比你我打工者要強数倍、甚至十几倍,他们上班时可怜兮兮的,可下了班,人家那身烂皮一换,西服一穿,领带一扎,东馆子进,西馆子出。舞厅歌厅可劲地嗨。
如此说来,他们如今可真的是行乞三年半,给个县长也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