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
一、进行“思维课”的原因
1、必要性:
(1)目前,我们教育界存在因用记忆代替思考、用背诵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使得儿童变得愚笨,以致于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弊病。
(2)如果儿童在学校掌握知识的过程脱离了自身的精神生活,那他原本鲜明生动的想象力、敏锐的记忆力,对周围想象的敏感的情感反应也会逐渐暗淡。
(3)为了不把儿童的头脑变成知识的储存所,变成各种真理、规则和公式的堆栈,那就必须教给他思考。
2、在自然界中进行“思维课”的重要性:
(1)形象的感知易于儿童深刻记忆。
儿童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
(2)儿童对周围世界、自然界的形象感知使得儿童的意识得到滋养,儿童的思维得以激活、发散,从而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3、意义:思维课,让知识活起来。
二、什么是“思维课”?
1、环境:周围世界。
把周围世界作为儿童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的环境。
2、源泉:自然界中思考。
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用思想去钻研因果联系,让自然界成为教育的强大源泉。
3、思维课
以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直观性和自然界在智育中的重大作用为手段,发展儿童的抽象思维和进行目的明确的教学活动。
4、方式
在自然界中学习思考。
5、目的
要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去,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让儿童在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确定各种现象的原因和后果,比较各种事物的质和特征。
6、重要特征
思维的鲜明性
三、怎么进行“思维课”
1、教师
(1)课前准备-深入解读教材、进行学情分析、做好教学设计
研究活生生的事实和现象,思考和理解儿童亲眼看见的东西,逐步地由具体的事物、事实、现象向抽象概括过渡。
教师引导学生经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概念思维。
(2)课上助力-提供支架
概念:现象,原因,结果,事件,制约性,依存性,区别,相似,共性,相同,不相同,可能性,不可能性,等等。
教师在思维的关键节点处提出冲突性问题,引发儿童的疑问,激活儿童的思维。
引导儿童经由概念思维形成抽象思维。
(3)关注全体儿童,保护好儿童的学习力
尤其尊重思维缓慢的儿童。
2、学生
(1)知道-观察(第17条 教给学生观察)
观察自然界的具体现象,探寻因果联系。
引导儿童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交流问题、思维碰撞,尝试解决问题。
(2)理解-内化
紧密结合思维和具体形象,逐渐掌握运用抽象概念的技巧。
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在实践中内化知识。
(3)能够-表达
寻找准确的、正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56条“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中提到让儿童在学习时用词来进行思考和创作,发展儿童智力。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和性质落脚点便是: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