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给教师的建议》第58条

“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

一、进行“思维课”的原因

1、必要性:

(1)目前,我们教育界存在因用记忆代替思考、用背诵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使得儿童变得愚笨,以致于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弊病。

(2)如果儿童在学校掌握知识的过程脱离了自身的精神生活,那他原本鲜明生动的想象力、敏锐的记忆力,对周围想象的敏感的情感反应也会逐渐暗淡。

(3)为了不把儿童的头脑变成知识的储存所,变成各种真理、规则和公式的堆栈,那就必须教给他思考。

2、在自然界中进行“思维课”的重要性:

(1)形象的感知易于儿童深刻记忆。

儿童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

(2)儿童对周围世界、自然界的形象感知使得儿童的意识得到滋养,儿童的思维得以激活、发散,从而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3、意义:思维课,让知识活起来。

二、什么是“思维课”?

1、环境:周围世界

把周围世界作为儿童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的环境。

2、源泉:自然界中思考

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用思想去钻研因果联系,让自然界成为教育的强大源泉。

3、思维课

以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直观性和自然界在智育中的重大作用为手段,发展儿童的抽象思维和进行目的明确的教学活动。

4、方式

在自然界中学习思考。

5、目的

要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去,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让儿童在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确定各种现象的原因和后果,比较各种事物的质和特征。

6、重要特征

思维的鲜明

三、怎么进行“思维课”

1、教师

(1)课前准备-深入解读教材、进行学情分析、做好教学设计

研究活生生的事实和现象,思考和理解儿童亲眼看见的东西,逐步地由具体的事物、事实、现象向抽象概括过渡。

教师引导学生经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概念思维。

(2)课上助力-提供支架

概念:现象,原因,结果,事件,制约性,依存性,区别,相似,共性,相同,不相同,可能性,不可能性,等等。

教师在思维的关键节点处提出冲突性问题,引发儿童的疑问,激活儿童的思维。

引导儿童经由概念思维形成抽象思维。

(3)关注全体儿童,保护好儿童的学习力

尤其尊重思维缓慢的儿童。

2、学生

(1)知道-观察第17条 教给学生观察

观察自然界的具体现象,探寻因果联系。

引导儿童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交流问题、思维碰撞,尝试解决问题。

(2)理解-内化

紧密结合思维和具体形象,逐渐掌握运用抽象概念的技巧。

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在实践中内化知识。

(3)能够-表达 

寻找准确的、正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56条“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中提到让儿童在学习时用词来进行思考和创作,发展儿童智力。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和性质落脚点便是: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精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