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说美食,这个美食可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也不是什么名贵大餐,说的是我们小时候吃过的美食,名曰美食是因为那个时候,肚里没有任何油水,大家吃的都差不多,基本上没有什么可比性,故此在那个时候真心的觉得好吃。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中期,吃粗粮赶上了个尾巴,像窝窝头棒子饼子这个基本上都吃过。对于窝窝头那个时候就觉得好玩,因为它的形状很特别,下边大上面小,底圆圆的头尖尖的,从底部中间还有个洞从下到上。棒子饼子一般都是在大锅里做,我们叫做贴饼子,主要做法就是看着妈妈用熟练的手法在大盆里和好面,然后用手攥成一个团,蘸一点水,然后迅速的贴在已经烧热的大铁锅侧沿,一般要贴满一个周遭,中间放个篦子,篦子上面有蘸布,蘸布用水润湿,然后在上面放些红薯白薯之类的,有时候也把茄子放在一个盔子里面,然后放在篦子上,做茄泥吃,味道也不错,有时候也会做一些鸡蛋羹,那种出锅的感觉也很好。
那个时候吃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原生态的,自己种自己吃,很少去买菜,不过话说回来,想买也没钱,那个时候真的感觉花钱很少,没有强烈的对于金钱的那种渴望,可能是这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与后来的商品经济模式的本质区别吧。不说别的,就是豆角就有很多种,有扁豆角,有长豆角,也有云豆角,不用特意的种,像炒豆角一般就在院墙边上随便种几棵,慢慢长大后,会长出好多,下学后就会拿个篮子摘豆角,是不是今天看起来很惬意啊。红薯一般有蒸着吃的,也有烧着吃的,怎么烧呢?一般就是在大锅做完饭以后,灶堂里面还有余火,就把红薯放在里面用柴灰埋起来,出去玩一圈,回来扒出来就差不多了能吃了。
也有自制的咸菜,一般就是淹糖蒜和做豆酱,也有淹萝卜条的,还有更进一步把萝卜条晒干蒸熟后做咸食的。味道都不错,起码那个时候觉得挺好,现在偶尔想起来,还是会想吃。做豆酱比较有意思,一般就是先把豆子碾碎,那个时候记得每个村里都有碾子,放学后会和大人们去推碾子把豆子碾碎,然后回来团成大球,然后晾干,最后发酵,做出的黑酱味道不错,可以大葱蘸酱,也可以炸酱,多种吃法。
小时候的月饼是很廉价的,不过给我的感觉也是很废牙的,那个时候人们叫它们牛筋月饼,真的很难咬得动,不过也有好处,那就是一块月饼要吃好久才会吃完。
物价当时算是很低了,就算这样也很少去卖东西。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去够饽饽篮子,那个时候篮子一般都在房顶的檩上拴个钩子下来,然后篮子挂在上面,这种考虑可能是为了防老鼠,但也给我们瘦小的身躯增加了不少难度。如果从篮子里面找到一个白面馒头,真是会觉得非常快乐,可以一层一层的揭着吃,味道好极了。如果吃饼子感觉太硬,我们一般会把饼子切成一块一块的,然后放在碗里,然后加点水泡一会儿,再放点小葱,点几滴酱油,香油那就别想了,一般大人是不让吃的,就是想吃也不见得有。
小时候生活是快乐的,吃的也觉得是最好的,虽然今天生活好了,天天大鱼大肉已不稀奇,但是始终找不到当时那种美味的感觉,就像当年落难的朱元璋和珍珠翡翠白玉汤一样,曾经的过往只能深深的埋在心底,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