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本段大意:两人谈话,问,“我从孔夫子那里听说,圣人不从事琐事,不追求利益,不回避危险,不喜好说教,不固守规则,说话时没说什么又好似说了什么,说了什么又好似没说什么,超越世俗生活。孔子认为这是胡说八道,但我认为很有道理,你以为呢?”
这里的圣人显然超越了世俗欲望,正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说的“至人无我,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自大,不求功绩,不要名声。
作为我们俗人来看,生理心理需要非常多,无欲则刚也只是理想罢了,有哪些具体需求欲望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给出了五种需要:
1、生理需要,包括吃哈拉撒睡,属于物质层面需求,是生存必需品。数千年来中国史,可以说就是一代代老百姓求温饱过程,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祖先一直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我们过上衣食无忧好日子真的没几天!夜郎自大心理害死人!
2、安全感需要,也是基础需要,生活在恐惧环境中,好似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随时都会被伤害被死亡,这比直接被杀死还痛苦,这是折磨。
3、爱和归属需要,属于社会层面需要,人是社会动物,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感需要后,“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活着要有归属感,否则哀莫大于心死。
4、尊重和被尊重需要,属于高级需要,高级的意思是比较奢侈,没有也能活,有了活得更好,一定意义上说,这与社会地位、权力有关系,研究工作动机术语中也被称为“权力动机”,中国老百姓所谓“当官就比社员强”,本质是能力体现。
5、自我价值实现需要,这个不用多说,属于高级需要,心理需要范畴,要在实现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基础上达到。
其实对照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免于饥饿,免于恐惧,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对应生理需要、安全感需要、社会需要(爱和归属,尊重被尊重)、自我价值需要。
庄子文章里也说了五种需要,对照比较,“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类似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感需要,“不喜求,不缘道”类似满足了社会需要和自我价值需要。
实际上,需要的满足是动态的变化的持续的,甚至没有止境,比如物质财富到底有多少可以满足呢?没有标准,无法量化,更不用说社会和心理需要了,因此真正实现马斯洛需求的只能是至人神人圣人,不会是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是人就会欲望无穷,欲壑难填,才有动机。
庄子这段话,孔子不认可是站在现实生活角度,世俗生活就是欲望和秩序,但容易成为欲望奴隶,庄子认可是站在心灵自由角度,心灵自由需要摆脱世俗欲望的羁绊,但无欲又不现实,其实还是彰显对立统一法则重要性,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唯物和唯心,二元对立或者统一,如何取舍平衡,关乎各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