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趁周末,和孩子去了趟白马塔。
白马塔在城西郊外,不是很远。
这儿曾经来过几次,但每次的感觉竟然都不一样。
路还是那条路,心情却格外的复杂。
心境不同,看到的景色也不同,屈居闹市,身处喧嚣,看流年飞逝。很想给自己放个假,给心放个假去。去拥抱大自然,在明媚的秋日里遨游。
门票很便宜,才15元人民币。
我去时,只有寥落的几个游人。比起月牙泉,这里要冷清许多。
到处是树,倒也幽静。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
我这里看看,那里瞧瞧,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白马塔前。
蓝天白云下的白马塔,显得绚丽而雄壮。像个武装的魁梧的勇士,站立在眼前。
其实听听名字就知道,这座塔是有来历的。
话还得从前秦的一位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说起。
据史料记载,鸠摩罗什的祖先是印度人,出生于相国之家。他于344年出生于新疆库车。因他小时候聪颖过人,被称为“鸠摩罗什”,意思是神童。他七岁当了和尚,游历西域诸佛教国,以精通佛学而闻名。
相传前秦付坚建元二十年,前秦大将吕光,凯旋而归。随带高僧鸠摩罗什东传佛教,途经敦煌。鸠摩罗什的白马,不幸病死葬于沙洲城内。后来建了一座塔,称之为白马塔。
塔高九级,意思是白马死时九岁。最上为六角刹盘,每角有一个风铃。若有微风吹拂,则叮当作响,犹如铁马声声。
白马塔,历经千年风雨,依旧挺拔壮观,只是布满沧桑。
望着这历经千年风雨的塔,我想起了同样和鸠摩罗什有关的武威的罗什寺塔。
罗什寺塔矗立于武威市的北大街,也是为了纪念鸠摩罗什,在武威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造的。
那座塔,八角十二层,高32米,全以条形方砖砌成。顶部是葫芦形的铜质宝瓶,最上层东西各有小佛龛,龛内有佛像。
而洛阳的白马寺,据说也和鸠摩罗什有关,也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这三座塔虽相隔千里,但都和那个高僧有关。
相传401年,旅居武威十八年后,鸠摩罗什回到了长安,被尊称为国师,奉旨如神。409年,罗什死于长安,享年七十岁。
站在白马塔下,恍惚中,我好似看到鸠摩罗什骑着一匹雪白的白马,从不远处走来。
那高僧,慈眉善目,一身袈裟打扮,觉得好似电视中的某个镜头一般……
而白马塔历经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现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象征着敦煌悠久而文明的历史,也是15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见证。
在敦煌历史上,这是一段最传奇,最悲催的人与动物的故事。
当我和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我包里装的是清脆的鸟鸣,我心里回荡的是那个奇妙的传奇故事。
附记:一些史料来自《敦煌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