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岩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登黄雀楼》千古流芳,也使鹳雀楼位列我国“四大名楼”之一,然而这座高楼身上却始终隐含着一大疑点。
黄河在黄土高原上自北向南奔流,河东一带曾是南北朝时期的北周与北齐兵戎相见的前线。公元557至580年间,北周宰相宇文护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的黄河岸边建起一座瞭望台,即后来的鹳雀楼。据史料记载,该楼巍峨挺拔,且富丽堂皇,所以许多人质疑其除了观察敌情外,还有其它用途,专家经过考证,认为建造它的确另有隐情。
宇文护虽名为宰相,实则把控着北周实权,曾连续诛杀三位帝王,堪称“屠龙第一人”,可如此凶残之人却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他不仅专宠妻子一人,终生毫无绯闻,而且还是个大孝子。宇文护的母亲在战乱中被北齐俘走,幽禁于太原。母子分离令宇文护苦不堪言,他在《报母书》中写道:“子为公侯,母为俘隶,热不见母热,寒不见母寒,衣不知有无,食不知饥饱。”其忧母之情跃然纸上。
所以人们推测,宇文护修建鹳雀楼更多的是为了登高望远,祈盼早日能与母亲团聚。只可惜这座古楼毁于元朝初期的一把大火,明代黄河泛滥,鹳雀楼故址被淹没。1997年,国家、山西省和永济市三方出资,在黄河东岸1公里处重修鹳雀楼。楼高74米,为“四大名楼”最高者,且是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
登临鹳雀楼,东可望苍苍茫茫的中条山,西可瞰浩浩汤汤的黄河,但人们不禁又会心生疑窦:河水南流,群山东居,王之涣焉能看到傍晚时分的太阳“依山尽”,又怎会望见“黄河入海流”呢?这不过是诗人在借助山水情怀,表达昂扬向上的激情罢了,因此无需纠结于诗情画意是否写实。
但当知晓了鹳雀楼的建造初因后,人们或许既能被王之涣的名句所感染而心潮澎湃,意欲走南闯北大展宏图,也会为宇文护的言语所感动而顾念亲人,牵挂起远在故土的父母。百尺高楼承载的便不只是对无限荣耀的渴盼,也铭记着勿忘春晖的赤子之心。高度即转化为厚度,这是一份厚德载物的深沉,是一种孝行天下的大爱,登鹳雀楼,便可体验别样风情:望黄河白日,思寒暖衣食。
2022.8.30